第二八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shù):2730  |  更新時間:2012-08-20 16:59:12  |  分類:

兒童教育

第28章

張居正,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生于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從小聰穎過人,胸懷大志,13歲時寫的文章,大人們看了都贊不絕口。他16歲中舉,23歲中進士,隨后便步入政壇。三年后,張居正任明裕王朱載重的侍讀。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裕王即皇位,張居正被升為大學士,進入內(nèi)閣,參與朝廷大事。

明代中期,官場腐敗,弊端百出,國家財政拮據(jù),社會矛盾尖銳,邊防空虛,險象叢生。剛?cè)腴w的張居正懷著“安得隨長風,翩翩來君旁,愿將云錦絲,為君補華裳”的抱負,奮筆疾書,寫下洋洋數(shù)千言的《陳六事疏》,提出了許多精辟的整頓朝政的主張和建議。然而此次上疏卻遭到冷遇,張居正的一片赤誠之心受到了極大的挫傷。

可是,張居正的改革熱情沒有熄滅。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一躍而成為內(nèi)閣首輔,總攬朝廷大政。這時的明神宗只是一個乳臭未干的10歲孩子,權(quán)力和重任實際上都落在張居正身上,他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負了。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愿望,他義無反顧地開始大規(guī)模的改革。

改革首先從整頓吏治開始。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張居正奏請實行“考成法”,以隨時考核各級官員?!翱汲煞ā币蟪⑸舷麓笮」倮?,必須“有法必依,有令必行”,凡限期完不成工作任務(wù)的,要追查責任,輕則罷官,重則治罪?!翱汲煞ā钡耐菩?,一掃官場中因循敷衍的惡習,更新了吏治,給腐敗的官場吹進一股新鮮空氣。

張居正針對朝廷用人制度上的種種弊端,提出“要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只要是“能辦國家事,有禮于君者”,不論資歷深淺,都加以提拔并委以重任。

張居正還對財政經(jīng)濟制度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張居正奏準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是一種新的賦役辦法,就是把農(nóng)民負擔的田賦和各種差役合在一起征收稅役,按成人數(shù)和田糧數(shù)攤派差役,不愿服差役的,可以出錢代役,同時,田糧也可以折成銀兩交納,由地方官吏直接負責,減少中間盤剝層次。

“一條鞭法”抑制了豪強地主偷漏稅款,減少了大小官吏從中盤剝和勒索,也給農(nóng)民帶來不少好處。農(nóng)民有了較多的時間去從事耕作,同時也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這就為他們提供了脫離土地,改革謀生方式的機會。當時,就有一些農(nóng)民去城鎮(zhèn)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活動,有的甚至以出賣勞動力為生,使封建社會里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萌芽。

張居正在全力整頓內(nèi)政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對邊防的關(guān)注。他整頓軍隊,“強兵守防”,使國家一度較為穩(wěn)固、安定。

當時,明北部邊關(guān)有韃靼貴族南侵,東南海疆有倭寇窺視。張居正啟用大將李成梁鎮(zhèn)守遼寧、戚繼光鎮(zhèn)守薊門(今河北北部)。戚、李二人在邊關(guān)“積錢谷、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迅速加強了北部邊關(guān)力量。同時,張居正下令在沿海分段設(shè)寨,整修兵船,巡弋近海,加強戒備,一旦倭寇來犯,當殲敵于海上。在張居正當政的萬歷初年,明朝的外患有所遏制,國防相當鞏固。

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正當張居正的改革初見成效的時候,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當時的禮法,他必須離職守孝三年,但張居正想,國家剛剛由亂歸治,中興在望,一旦離開,正在進行的改革很可能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于是,在明神宗的特許下,他置封建孝道于不顧,讓兒子去奔喪,自己留在京城任職。消息傳開。立即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反對他的人紛紛上書神宗皇帝,攻擊張居正“忘親貪位”,要求彈劾張居正,甚至還有人在大街上貼告示攻擊他,鬧得滿城風雨。后來,在神宗的干涉下,制止了這場風波。

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因積勞成疾,心力交瘁,永遠離開了人世。這年,他58歲。

張居正為國家贏得了富強,卻給自己帶來了禍殃。他尸骨未寒,便遭到一幫官僚大臣們的肆意攻擊。明神宗想到當年自己年少時,張居正大權(quán)獨攬,不讓自己胡作非為,還曾伙同太后起草皇帝罪己詔(就是皇帝責備自己的詔書),不禁越發(fā)痛恨張居正。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明神宗收羅張居正罪狀,下詔撤掉張居正的全部官秩,差點剖棺戮尸。張居正的子孫十多人,被強行關(guān)在屋子里活活餓死。張居正生前從事的改革大業(yè),被廢棄殆盡,剛開始走向中興的明朝,從此滑向覆滅的邊緣。

為什么說《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年間(1407年)編成的。全書共有22937卷(其中包括凡例、目錄共60卷),共裝訂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部綜合性的大類書,以它巨大的篇幅,廣博的搜羅,精美的繕寫與裝潢,在當時世界的文化領(lǐng)域中是無可比擬的。

明成祖朱棣編纂這部類書是有他個人的目的的,他是想通過這件事籠絡(luò)知識分子,軟化他們的反抗,進而鞏固和加強他的統(tǒng)治。1403年7月,朱棣對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等說: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記載在各種書中,很不容易查看。希望立即組織儒士,編成一部一查就知的大類書。搜集范圍要廣一些,其中包括歷代的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醫(yī)學、僧道、技藝等。朱棣還特別叮嚀主編者,要“毋厭浩繁”(不要怕工程浩大繁重)!

朱棣畫像

次年十一月,解縉等將他們編成的書送呈朱棣,但因為時間短,編得急,寫得過于簡略。朱棣看過,便下令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進行重修。前后參加這項編輯工作的人多達三千有余。到了永樂五年十一月,全書編成,朱棣將書名定為《永樂大典》。

《大典》共收錄古今圖書七八千種,輯成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其中包括經(jīng)史子集,以及釋藏、道經(jīng)、醫(yī)藥、戲劇、平話、工技、農(nóng)藝等著作,收集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

編輯《大典》時對材料的分類、取舍、排列次序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凡屬天文、地理、人倫、國統(tǒng)、道德、政治制度、各種名物和奇聞異見之類,都隨字收載。例如天文志列在“天”字下,地理志列在“地”字下。當時曾嚴格規(guī)定所輯入各書,不許任意刪節(jié)涂改,必須一字不差地照原樣整部、整編、整段分別編入。所以,這本大典不光是雄偉、浩繁,而且細致、嚴謹、精密,這是很值得稱道的。

《永樂大典》經(jīng)歷火災、官吏盜竊,特別是八國聯(lián)軍入京的浩劫,有的被燒毀,有的被搶走,剩下的已經(jīng)寥寥無幾了。建國后,經(jīng)過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為止,已搜集到《永樂大典》原本215冊,加上復制本等,合730卷。

我們說《永樂大典》是部百科全書,是因為其中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廣泛。如其中的“方志”,猶如一座蘊藏豐富的礦山,記錄了各州、府、縣的山川、氣候、物產(chǎn)、風俗、人物、藝文等資料,尤為詳盡可信,并可補他書之缺。又如醫(yī)學部分,這些醫(yī)學典籍都是遠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之前的宋元醫(yī)學名著,內(nèi)容包括內(nèi)、傷、五官、兒、婦、產(chǎn)等諸種,所記驗方,都切實可行?!洞蟮洹分羞€有不少醫(yī)案驗方,對治療疑難雜癥,亦頗有功效。

《永樂大典》這本百科全書對于保存我國古代文獻的功績是巨大的。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