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是孫子兵法的第十一篇,本篇主要從人的心理因素和情緒因素對戰(zhàn)事的影響來論述如何制定切合實際而又行之有效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在本篇中,孫子把兵家地理分為散地、輕敵、爭地、交地、重地等九種,揭示了面臨這九種不同處境的一般規(guī)律,并系統提出了針對各種戰(zhàn)略地形條件的作戰(zhàn)要領。另外,孫子認為要對部下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心理反應進行細致的分析,強調要巧妙利用這一心理,因勢利導,實現有利于自己的戰(zhàn)場態(tài)勢。
衢地必爭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處在幾國交界,先到達可以結交周圍諸侯,能取得多方援助的地區(qū),叫作“衢地”。
三國時期,司馬懿用計殺掉叛將孟達后,奉魏主曹睿之令,統率二十萬大軍殺奔祁山。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聞知司馬懿統兵而來,急忙升帳議事。
諸葛亮道:“司馬懿此來,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漢中的咽喉。街亭一失,糧道即斷,隴西一境不得安寧,誰能引兵擔此重任?”
參軍馬謖道:“卑職愿往?!?/p>
蜀帝劉備在世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想起劉備的話,心中有些猶豫,便說:“街亭雖小,但關系重大。此地一無城郭,二無險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軍就危險了?!?/p>
馬謖不以為然,說:“我自幼熟讀兵書,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嗎?”又說:“我愿立下軍令狀,如有差失,以全家性命擔保!”
諸葛亮見馬謖胸有成竹,于是讓馬謖寫下軍令狀,撥給馬謖二萬五千精兵,又派上將王平做馬謖的副手,并囑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謹慎,才將如此重任委托給你。下寨時一定要立于要道之處,以免魏軍偷越。”
馬謖和王平引兵走后,諸葛亮還是不放心,又對將軍高翔說:“街亭上有一城,名為柳城,可以屯兵扎寨,今給你一萬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备呦杞恿睿I兵而去。馬謖和王平來到街亭,看過地形后,王平建議在五路總口下寨,馬謖卻執(zhí)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說:“在五路總口下寨,筑起城垣,魏軍即使有十萬人馬也不能逾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軍將山包圍,怎么辦?”馬謖笑道:“兵法上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到時候定使魏軍片甲不存!”王平又勸道:“萬一魏軍斷了山上水源,我軍豈不是不戰(zhàn)自亂?”馬謖道:“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后生。魏軍斷我水源,我軍死戰(zhàn),以一當十,不怕魏軍不敗!”于是,不聽王平勸告,傳令上山立寨。王平無奈,只好率五千人馬在山西立一小寨,與馬謖的大寨形成犄角之勢,以便增援。
司馬懿兵抵街亭,見馬謖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道:“孔明用這樣一個庸才,真是老天助我?。 彼幻媾纱髮堐⒙时鴵踝⊥跗?,一面派人斷絕了山上的飲水,隨后將小山團團圍住。蜀軍在山上望見魏軍漫山遍野、隊伍威嚴,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馬謖下令向山下發(fā)起攻擊,蜀軍將士竟無人敢下山。不久,山上飲水點滴皆無,蜀軍將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馬懿下令放火燒山,蜀軍一片混亂。馬謖眼見守不住小山,拼死沖下山,殺開一條血路,向山西逃奔,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來增援的大將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脫。
街亭一失,魏軍長驅直入,連諸葛亮也來不及后撤,被困西城縣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場“空城計”。
理查德·尼克松是美國第37任總統,是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是因為“水門事件”而被迫辭去總統職務的。
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
1972年6月18日,華盛頓郵報在三版一個角落上以“水門大廈遭夜闖,神秘客身份費猜疑”為題第一次報道了“水門事件”。大意是:6月17日清晨,有五名男子攜帶無線電對講機、攝影機、電子監(jiān)聽器材闖入華盛頓水門飯店民主黨全國總辦辦公室,被有關人員逮捕。這不過是一起司空見慣的“盜竊案”,沒有任何人對此引起重視。但是,不久,郵報上又披露,被捕的五人中有一名叫作詹姆斯·麥科德的人自稱是中央情報局雇員,受聘于尼克松,此事件與“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有關聯。在野黨——民主黨人立即開動輿論機器,緊緊盯住了尼克松總統,抨擊尼克松無視“民主”,竊聽民主黨有關總統競選機密,意圖以此為缺口,搞垮尼克松。
尼克松在事件發(fā)生之始,錯誤地認為這不過是一樁小事,認為掩蓋一下就會過去。但是,在任命格雷為聯邦調查局局長的聽讓會上,格雷在談到白宮與水門事件的關系時,將白宮律師迪安牽連進去。為徹底擺脫水門事件的困擾,尼克松不得不解除了自己的四個最親密助手聯邦調查局局長格雷、司法部長克蘭恩丁斯特以及霍爾德曼、埃利希曼的職務,而迪安為了保住自己竟不惜把白宮的所有機密大白于天下,尼克松的防線崩潰了。
民主黨人乘勝猛攻,不給尼克松一點喘息的機會,他們推舉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考克斯為處理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國務卿基辛格大吃一驚,對尼克松說:“考克斯是一大禍害,他是一直反對你的!”
基辛格不幸言中。當尼克松免去考克斯的職務時,不但為時已晚,這一舉動還造成了更惡劣的影響。民主黨人利用考克斯提供的九盤錄音帶——其中,有“18分半鐘的空白”——這些錄音帶是安裝在尼克松辦公室中,自動記錄尼克松在辦公室的談話內容的。尼克松無法向人們澄清他在這“18分鐘”內都說了些什么。正是這一致命“空白”把尼克松逼到了懸崖的邊緣。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被迫宣布“辭職”,民主黨人勝利了。
“衢地”是四通八達的地區(qū),一般離本土較遠,是交戰(zhàn)的各方面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誰能搶在前面占領它,誰就能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權,因此,自古至今,戰(zhàn)爭中的“衢地”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實際上,生活“衢地”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可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應,因此,要善于發(fā)現生活“衢地”,并且要努力占據它,從而為自己贏得先機。
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
重地則掠,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在衢地應結交諸侯,爭取多方支援。在重地應奪取物資,就地解決軍需糧草。在地應該迅速通過,無使停留。陷入圍地應運用智謀,防止被敵人圍困,在死地要迅猛奮戰(zhàn),死里求生。
三國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時,蜀軍隴上割麥就是“重地則掠”的典型戰(zhàn)例。
公元231年2月,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出兵討伐魏國,包圍了祁山(今甘肅禮縣東)。魏明帝曹叡命令司馬懿率張邰、費曜、戴陵、郭準等將領抵御諸葛亮。司馬懿命令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人防守上邦(今甘肅天水),自己率領大軍往西救援祁山。
諸葛亮兵圍祁山,見魏軍早有準備,短期內難以攻下,而蜀軍的軍糧靠木牛運輸,不能完全滿足軍隊需要,便對眾將說:“深入敵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敵人的糧草來補充自己。如今,我軍的糧草供應不上,我估計隴上的麥子已經熟了。我們可以秘密派兵去搶割隴上的麥子,用來補充軍糧?!?/p>
諸葛亮畫像
諸葛亮留下王平、張嶷率部分人馬繼續(xù)圍攻祁山,自己則帶著魏延、姜維,領軍直奔上邽。
諸葛亮領軍來到上邽,魏軍費曜、戴陵領兵出戰(zhàn),被魏延、姜維殺得大敗而逃。
諸葛亮命令蜀軍乘機搶收壟上的新麥,充實軍糧。然后準備與司馬懿決戰(zhàn)。
諸葛亮率軍在上邽以東與魏軍相遇。司馬懿見蜀軍氣勢正盛,收兵據險防守。諸葛亮見兩軍無法接戰(zhàn),就率軍退去,想要引誘魏軍追擊。司馬懿率軍尾隨諸葛亮,已經趕上了蜀軍,終究心里不踏實,又退上山去,拒絕與諸葛亮交戰(zhàn)??墒俏很妼㈩I忍耐不住,紛紛向司馬懿請求出戰(zhàn)。司馬懿經不住眾將的一再請求,率軍出擊。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迎戰(zhàn)。魏軍大敗,蜀軍俘獲魏軍三千余人。司馬懿只得率軍退守大營。
諸葛亮本來想乘勝進擊,可是搶收來的新麥即將吃完,只好下令退兵。在退軍途中,諸葛亮在木門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設伏,射殺了率軍追擊的魏將張邰,然后還師漢中(今陜西漢中)。
重地則掠體現了孫子就地取材和敵為我所用的戰(zhàn)略用兵的原則。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這兩種生存技巧。就地取材和敵為我所用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財力、精力,從而為勝利增加砝碼,為成功揚起風帆。
善于用兵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持,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古代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能使敵軍前隊與后隊不能互相策應,主力部隊與小分隊不能相互依靠,長官與士卒不能相互救援,上級與下級失去聯絡不能協調,士卒潰散就再難聚合,即使集合起來也不能做到行動統一。
南北朝末期,北周、突厥和陳朝三個主要政權并存。公元581年2月,總攬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為隋文帝。那個時候,隋朝疆域大體為長江以北,長城以南,東至沿海,西達四川的廣大地區(qū),擁有1100多個縣,2900余萬人口,社會經濟、文化較發(fā)達。
楊堅為統一中國,革除弊政,發(fā)展生產,整頓軍隊,并陸續(xù)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不斷增強國力、軍力。北方突厥為游牧奴隸社會,自6世紀中期崛起,至沙缽略可汗時,控制著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興安嶺以西,黑海以東的遼闊地域,擁有騎兵數十萬。因隋王朝停止對其獻禮、和親,不斷興兵南犯,威脅隋的統治。當時突厥有四可汗各擁重兵,沙缽略與阿波、達頭等可汗不和,為隋制勝突厥提供了有利條件。江南陳朝傳至后主陳叔寶時,保有長江以南、西陵峽以東到東南沿海的400余縣、200余萬人口。政治腐朽,朝廷內上下猜忌,賦稅繁重,府庫空虛,刑法殘暴,人民怨聲載道,后主沉湎于酒色,疏于戒備,面對隋朝的進攻,企圖憑借長江阻遏隋軍進攻。
楊堅畫像
楊堅曾準備先滅陳朝,后擊突厥。為鞏固北部邊防,防止突厥侵擾,在邊境增修亭障,加固長城,并命上柱國陰壽鎮(zhèn)幽州(今北京),京兆尹虞慶則鎮(zhèn)并州(今太原),屯兵數萬。公元581年3月,即派大將賀若弼、韓擒虎分任吳州和廬州總管,鎮(zhèn)江北要地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廬江(今合肥),做滅陳準備。
9月,陳將周羅候攻占江北隋的胡墅(今江蘇六合西南)。楊堅命尚書左仆射高熲節(jié)度行軍元帥長孫覽、元景山率軍伐陳。恰逢此時,突厥沙缽略可汗因其妻為北周千金公主,便以為北周復仇為借口,聯合原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于12月攻占臨榆鎮(zhèn)(今河北撫寧東,一說今河北山海關),并聯絡各部,準備大舉攻隋。楊堅根據隋朝新立,邊防不固,實力尚不夠強等情況,決定變更原來計劃,改取南和北戰(zhàn),先敗突厥,后滅陳朝的戰(zhàn)略。
公元582年春,楊堅調整部署,于并州置河北道行臺尚書省,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城東)置河南道行臺尚書省,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置西南道行臺尚書省,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并不斷調兵遣將加強北方各要地守備,以御突厥。
楊堅利用突厥各可汗間的矛盾,采納奉車都尉長孫晟建議,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結好西面的達頭可汗和東面的處羅侯(沙缽略之弟),以分化、削弱沙缽略的力量。
公元582年5月,沙缽略率本部與阿波等各可汗兵40萬突入長城,分路攻掠北方要地。隋軍曾分別在馬邑(今山西朔縣)、可洛賅(甘肅武威東南)擊敗來犯突厥軍,但未能阻止其攻勢。
12月,突厥大軍深入到武威(今屬甘肅)、金城(今甘肅蘭州)、天水(今屬甘肅)、上郡(今陜西富縣)、弘化(今甘肅慶陽)、延安(今陜西延安東北)等地,大掠牲畜、財物等。在周槳(今甘肅慶陽南)之戰(zhàn)隋軍頑強抗擊沙缽略主力后,突厥達頭可汗不愿繼續(xù)南進,引兵自去。隋經三年防御作戰(zhàn),爭取了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反攻準備,而突厥則因隋之分化、離間政策,內部矛盾加深,加以災荒嚴重,其勢愈加不利。
公元583年春,沙缽略再率各可汗兵南犯。4月上旬,楊堅下達“清邊制勝”詔令,命衛(wèi)王楊爽等為行軍元帥,率隋軍主力20萬分道反擊突厥,以從根本上擊破沙缽略,穩(wěn)固北部邊防。隋軍先后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高越原(今甘肅武威北)、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和龍(今遼寧朝陽)等地各個擊敗突厥各部,并乘機說服阿波可汗歸隋,進一步促成突厥內亂,使沙缽略與阿波等相互攻戰(zhàn)不止。公元584年秋,沙缽略因屢為隋軍所敗和阿波軍不斷攻擊,向隋求和稱藩。隋軍反擊突厥獲勝,北部邊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后顧之憂。
楊堅的明智之處在于集中使用兵力,避免兩面作戰(zhàn)。這樣可以保持兵力優(yōu)勢,以更強的力量出擊,增加獲勝的概率。我們做事情也要善于運用自己的力量,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主要問題解決了,小的問題就好辦了。另外,還要講究輕重緩急,先解決最緊急的問題,然后再去解決不那么緊急的問題,這樣才會將問題處理得圓滿,無紕漏。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陷入圍地就要運用智謀,千方百計突圍;到了死地,就要奮勇作戰(zhàn),死里求生。
廣寧之役,明軍潰敗,朝中諸臣都想退保山海關。袁崇煥當時任兵部主事,他單騎出關,察看敵情,還朝后說:“給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遼東?!背泄倭乓驯缓蠼饑樒屏四?,聞其豪言,封他為關外監(jiān)軍,很高興地讓他出關迎敵。王在晉接替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很倚重袁崇煥,令其出關駐中前所,理前屯衛(wèi)事,后來又讓他到前屯去安撫那些流民。袁祟煥受命。在遼東的防御策略上,王在晉與袁崇煥截然不同。王在晉素無遠略,主張于山海關外八里鋪筑城防守。袁崇煥反對這種消極的防御之策。二人爭持不下,上報朝廷。首輔葉向高猶豫不決,但大學士孫承宗支持袁崇煥,愿親自出關考察敵情。朝廷于是任命孫承宗為遼東經略,王在晉被調任南京兵部尚書。
袁崇煥主張守寧遠,孫承宗遂命袁崇煥與總兵滿桂負責寧遠防御。袁崇煥在寧遠用了兩年的時間,修筑城墻,激勵士卒,寧遠從而成為關外重鎮(zhèn)。
1625年夏,孫承宗與袁崇煥決定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修筑城郭,收復失地200里,寧遠城成為內地。孫承宗與袁崇煥在關外4年,修復大城9座、營堡45個,練兵11萬,立水營5座、車營12座、火營2座、前鋒后勁營8座,選甲胄、器械、炮石、弓矢數百萬,開屯5000頃,拓地400里,可以說,他們對關外的經營是卓有成效的。
1625年10月,關外形勢陡轉直下。孫承宗辭職還鄉(xiāng),高第代其為遼東經略,高第到任后,盡反孫承宗之所為。他認為關外不足守,盡撤錦州、石屯守備,移將士于關內。袁崇煥力爭,言兵法有進無退,既然這兩座城池已經收復,不可以輕易撤退。二城一失,寧遠、前屯震動,關門盡失保障。高第堅持己見,還想撤寧、前二城的防御。袁祟煥力阻無效。高第撤錦州、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塔山、杏山守備,盡驅兵入關,拋棄的糧食有數十萬之多。士兵百姓的尸體堆棄于道路旁,哭聲震天。關外只剩下袁祟煥堅守寧遠孤城。
得知高第撤軍關內,努爾哈赤乘機出兵。1626年1月,后金軍13萬大舉西渡遼河,23日抵達寧遠,將寧遠城團團圍住。袁祟煥刺血為書,誓與將士堅守城池,將軍民遷入城內,堅壁清野,以待來犯之敵。城內由同知程維模負責稽查奸細,傳檄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要是哪里有寧遠城的逃兵,可進行斬殺。士卒知逃無生路,守心益堅。24日,后金大軍發(fā)起攻擊,袁崇煥在這場戰(zhàn)爭中首次使用西洋巨炮轟擊敵營,一炮殲敵數百。努爾哈赤指揮后金士兵苦戰(zhàn),一定要攻下寧遠城,即使城上箭石如雨,也決不后退,后金士兵戴盾牌攻城,將寧遠城鑿開三四處兩丈多的缺口。城上守軍以火毯、火把焚之,引燃其盾牌,挖城的后金兵士被燒死,才稍稍后退,努爾哈赤認為寧遠城小勢孤,志在必得,但3天急攻,傷亡眾多,只得撤圍。途中盡焚寧遠東覺華島上積儲,退回沈陽。朝中聞寧遠被圍,兵部尚書王永光集眾臣議戰(zhàn)守之策,雖然議論紛紛,但均一籌莫展。高第與總兵楊麒擁兵山海關,坐視不救。朝廷上下均以為寧遠必不保。袁祟煥的捷報入京,滿朝文武很是震動,立即命袁崇煥為僉都御史。3月,復設遼東巡撫,以袁崇煥擔任。
寧遠之役,是明對后金作戰(zhàn)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努爾哈赤自興兵以來,所向披靡,唯寧遠一城,攻之未下,遂愧恨而歸,不久病死。
袁崇煥在寧遠之役后,為爭取戰(zhàn)備時間,在山海關外400里的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構筑防線,同時派人向后金議和。后金方面,努爾哈赤剛剛死去,皇子們發(fā)生皇位之爭?;侍珮O繼位,他年輕氣盛,雄心勃勃,早欲問鼎中原。但當時后金新占遼沈地區(qū),統治并未穩(wěn)定,皇太極要進行政治改革,加強皇權,又要解決西部蒙古、東部朝鮮問題,以免三面受敵,遂與袁崇煥不斷書信往來。但雙方均無議和誠意,都是漫天要價,議和僅成為緩兵的幌子?;侍珮O趁機解決朝鮮問題。袁崇煥則趁后金大軍出征之前,搶修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
1627年,皇太極出兵征服了朝鮮,回師沈陽后,得知袁祟煥正在關外修筑城防,決定先發(fā)制人,率先向明軍發(fā)起進攻。皇太極親率八旗大軍,于5月6日從沈陽出發(fā),到廣寧后,分三路進軍,迅速攻占了大小凌河和右屯衛(wèi)等城堡。5月11日,大軍包圍了錦州城。趙率教帶領3萬人守錦州,后金軍全力攻城西一隅。趙率教命全城兵士盡趨西城防御。城上明軍火炮齊發(fā),矢石如雨,頂住了后金軍連續(xù)14天的進攻,后金軍損失慘重。袁崇煥認為寧遠兵不可輕舉妄動,選精騎4000,命元進祿、祖大壽率領,增援錦州,另遣水軍牽制后金軍。尚未出發(fā),后金軍已分兵于28日來攻寧遠。袁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在城內堅守,列營壕內,用巨炮擊敵,令滿桂、元世祿、祖大壽到城外迎敵。激戰(zhàn)中,雙方各有傷亡,明軍滿桂身負重傷,后金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都受傷。后金軍遂棄寧遠不攻,全力攻錦州,皇太極親自督戰(zhàn)。但錦州城守御工事已竣工,城池固若金湯,將士眾志成城,一時間難以攻下。后金兵不耐酷熱,士氣低落。6月5日,皇太極飲恨撤圍。這場戰(zhàn)役,被稱為寧錦大捷。事后,朝中專權者魏忠賢不喜歡袁崇煥,命其黨羽議袁崇煥不救錦州之罪。袁崇煥只得退休還鄉(xiāng)。
袁崇煥像
在袁崇煥固守寧遠之時,寧遠已經成為“死地”,當時高第撤錦州、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諸軍民防衛(wèi),寧遠城已成為孤城。但袁崇煥誓死作戰(zhàn),贏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勝利。
艾倫·萊恩是英國人,他在年輕時就繼承了伯父的事業(yè),出任了希德出版社的董事長。但在當時,出版社的處境已是舉步維艱,萊恩整日絞盡腦汁,試圖另辟“蹊徑”,使出版社能“柳暗花明”。
終于有一天,當萊恩在一個候車室旁的書攤上茫無目的地掃視時,他突然發(fā)現,書攤上除了高價新版書、通俗讀物外,幾乎沒什么可看的書,而且這些書大部分都是價格昂貴的精裝書。
這個發(fā)現觸動了萊恩的靈感:“要想賺大錢,出版價格低廉的平裝書是個好辦法?!彼麍孕胚@個辦法能夠成功,因為精裝本價格很貴,一般老百姓根本買不起。
萊恩出版廉價叢書的計劃在英國出版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人說這是自取滅亡,有人說這會嚴重影響整個書業(yè)界。萊恩認定這個辦法是他的企業(yè)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所以對此他毫不動搖。
第一套平裝系列叢書共10本,規(guī)格也比精裝本縮小了。這就不僅節(jié)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而且也節(jié)省了紙張,再加上萊恩決定以購買再版圖書重印權的方式出版這10本書,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費。萊恩每本書的價錢壓在6便士,這樣,人們只要少吸6支香煙就可買到一本書。
這套書的封面很引人注目,這是因為萊恩在上面設計了一個逗人喜愛的叢書標志物——一只翹首站立的小企鵝。因此,萊恩把這套叢書起名為企鵝叢書。萊恩還用顏色表示圖書的類別:紫色為劇本,淺藍色為傳記,橘紅色為小說,灰色為時事政治讀物,綠色為偵探類,黃色為其他類別。這一系列的改革使這套書不僅在外觀上鮮艷明快、耳目一新,而且在裝訂上簡單樸實,印刷上字跡工整。
既然這本書是面向大眾,那么其價格就必須低廉,低廉的價格又要求有巨大的銷售量。萊恩心里清楚:每本書的銷售量只有達到17500冊以上,才能保住本錢。因而,他派人到各地去宣傳、推銷。
1935年7月,第一批10卷本企鵝叢書正式問世,在不到半年時間里,這套書就銷售了100萬冊,萊恩成功了。
1936年元旦,希德出版社改名為企鵝圖書公司。它堅持薄利多銷、為大眾服務的原則,因此能壟斷英國平裝書市場20多年。
“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是孫武對各種處境簡單而生動的描述。孫武認為人在最困難、最危險,甚至是陷入“死地”的情況下,只要堅持奮斗,便可以創(chuàng)造轉敗為勝、起死回生的奇跡。孫武提出的這一思想是具有某種普遍意義的。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把隊伍放在危險的地方才能生存下來,把士兵陷于死地,將士們才能奮勇向前,殺敵取勝,贏得生機。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大將章邯統率大軍擊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然后又北渡黃河,進攻趙國,將趙王歇包圍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趙王歇慌忙向楚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統率大軍援救趙國。
宋義知道章邯是員驍勇善戰(zhàn)的老將,不敢與章邯交戰(zhàn)。援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后,宋義按兵不動,一住就是幾十天。項羽對宋義說:“救兵如救火,我們再不出兵,趙國就要被章邯滅掉了!”宋義根本不把項羽放在眼里,對項羽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運籌帷幄,你就不如我了?!闭f完,他傳下命令:“如有人輕舉妄動,不服從命令,一律斬殺!”項羽忍無可忍,拔劍斬殺宋義,自己代理上將軍,并命令瓊布和蒲將軍率兩萬人馬渡過漳河援救趙國。
瓊布和蒲將軍成功地截斷了秦軍糧道,但卻無力解趙王歇巨鹿之圍,趙王歇再次派人向項羽求救。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河,到達北岸后,項羽突然下令:將渡船全部鑿沉,將飯鍋全部打碎,將營房全部燒掉,每個人只帶三天的干糧。將士們懼怕項羽的威嚴,誰也不敢多問。項羽對將士們說:“我們此次進軍,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后退就是死路一條!”將士們眼見一點退路也沒有,人人抱著死戰(zhàn)到底的決心與秦軍拼殺。結果,項羽率楚軍以一當十,九戰(zhàn)九捷,章邯的部將蘇甬被殺、王離被俘、涉間自焚而亡,章邯狼狽逃走,巨鹿之圍遂解。
巨鹿之戰(zhàn)打出了楚軍的威風。從此以后,項羽一步步登上了權力的最高峰,成為了名揚天下的“西楚霸王”。
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在彭城失利以后,諸侯都紛紛背棄劉邦。占據趙地的趙王歇也與劉邦絕交。
韓信向劉邦請求率軍北上,進攻趙、代,討伐燕國,并向東平定齊地,向南切斷楚軍糧道,和劉邦率領的主力形成鉗形攻勢,先消滅楚國的側翼,孤立并包圍項羽,然后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會師。劉邦采納了韓信的建議,并派常山王張耳協助韓信,一起率軍出征。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進攻代國,大敗代軍,俘虜了代王。第二年10月,韓信率兵數萬,進攻趙國。趙王歇和成安君陳余得到消息后,就調集號稱二十萬的軍隊,在井陘口(今河北獲鹿西)進行防御。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易守難攻,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東西必由之路。趙軍先期據守井陘口,以逸待勞,處于優(yōu)勢和主動地位。韓信率領的漢軍僅有數萬兵力,又千里行軍,將士疲乏,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謀臣、廣武君李左車勸陳余:“韓信、張耳乘勝離開本國遠征,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從千里之外運送糧食,士卒會有饑色;做飯時臨時找柴草,軍隊會常常吃不飽?!€道路狹窄,車輛不能并行,騎兵不能成列。漢軍要通過這么狹窄的山路,糧草必定落在大部隊的后面。因此,如果能給我三萬精兵,從小道襲取漢軍的輜重,截斷他們的糧道。你只需深溝高壘,不與漢軍交戰(zhàn)。這樣,漢軍前不能進,后不能退,供應線又被切斷了,附近荒山野嶺又不可能找到糧草,不出十天,韓信、張耳的頭就會送到你的面前。否則,我們就一定會成為韓信和張耳的俘虜了!”
然而,既剛愎自用又十分迂腐的陳余對李左車的計謀很不以為然。他對李左車說:“兵法上講:‘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應該把他包圍起來;有兩倍于敵人的兵力,就應該和他交戰(zhàn)?!F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其實不過只有數千,又千里行軍來進攻我們,早已經筋疲力盡了。現在我們對這樣弱小而又疲憊的軍隊都躲避,不去擊敗他,將來遇到強大的敵人,又該怎么辦呢?按照你說的去做,諸侯會說我們膽怯,就會輕易來進攻我們!”
韓信從派往趙國的間諜送回的情報得知,陳余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謀,非常高興,于是率軍繼續(xù)前進,在距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
到了半夜,韓信選出輕騎兩千,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從小道上山,在趙軍營壘的后面隱蔽起來,監(jiān)視趙軍的行動。韓信吩咐這些兵士說:“如果趙軍看見我軍退卻,一定會傾巢而出,追趕我軍,你們便乘機趕快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漢軍的紅旗?!比缓?,韓信命令副將給兵士們分發(fā)些干糧,并告訴他們:“等今天打敗了趙軍再正式會餐!”將士們聽了,都不相信,只是假意應承說:“好吧?!?/p>
韓信對值勤的軍官說:“趙軍已經搶先占領了有利地形,并修筑了營壘,如果他們看不見我軍大將的旗鼓儀仗,是不會攻擊我軍先頭部隊的,因為他們怕我們走到險要的地方又退回去了?!?/p>
韓信命令一萬人馬先行出發(fā),出井陘口,面向趙軍陣地,背對綿曼水,擺開陣勢。趙軍見后,都哈哈大笑,認為韓信不懂兵法,居然在沒有退路的“死地”布陣,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
天剛亮,韓信親自率領大隊人馬,舉著漢軍大將的旗幟,攜帶漢軍大將的儀仗鼓號,鼓樂喧天地開出井陘口。
陳余見韓信率軍前來,立即指揮趙軍出營迎戰(zhàn)。一時間殺聲震天,戈矛相交。雙方拼殺了很久,韓信、張耳假裝戰(zhàn)敗,故意扔掉了旗鼓儀仗,向綿曼水方向后撤,與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陣的先頭部隊會合。
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敗了,便命令趙軍全部出動,向漢軍沖殺過來。趙軍有的爭著去搶漢軍丟棄的旗鼓,有的急著去追韓信、張耳,亂成了一團。
漢軍正面是兇猛追來的趙軍,背后是波濤洶涌的江河水,無路可退,只好拼命向前,死里求生。所以人人全力拼殺,個個奮勇爭先,擋住了趙軍瘋狂的進攻。
這時,埋伏在山上的兩千漢軍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營壘空虛,便迅速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插上了兩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與漢軍激戰(zhàn)多時,眼看難以取勝,又捉不到韓信,便想退回營壘。他們回頭一看,只見自己營壘里已經插滿了漢軍的紅旗,不禁個個驚慌失色,以為自己的營壘已經被漢軍攻破,頓時亂了陣腳,爭相逃命。趙軍將領雖然殺了一些逃跑的兵士,但兵敗如山倒,哪里還能阻止得了。
占領趙軍營壘的漢軍騎兵,見趙軍潰散,乘機出擊,從后面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這時也指揮漢軍的大部隊發(fā)動了全面反擊。在漢軍兩面夾擊下,趙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漢軍乘勝追擊,在坻水殺了陳余,俘虜了趙王歇。
俗話說,窮途末路之地,起死回生之途。戰(zhàn)斗中人與人的對峙,是勇氣和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蹦┞分?,生的渴望會激發(fā)出強大無比的力量,這種力量將會激發(fā)出同樣強大無比的斗志,斗志所致,定會蕩平一切阻擋之物。青年人在闖蕩世界的征途中,不妨把自己逼在一個死地,然后開發(fā)潛能,奮力向前,也學會開創(chuàng)出一個嶄新的世界。
巧能成事者也
故為兵之道,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者也。
所以,用兵作戰(zhàn),在于假裝順從敵人意圖,一旦有機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處,長驅千里,擒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能成大事的意思。
1969年3月,震驚世界的中蘇珍寶島事件爆發(fā),前蘇聯在中國邊界陳兵百萬,對中國產生很大威脅,早已破裂的中蘇關系徹底決裂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心把目光移向全世界,移向全世界愿意與中國友好的國家和人民,這其中自然包括美國人民。與此同時,美國新上臺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從維護本國利益的目的出發(fā),也決心放棄孤立中國的政策,與中國和解。
但是,中國與美國已對峙了20年。在中國國內,毛澤東和周恩來必須做出令人信服的說明;在美國國內,尼克松必須向美國人民和美國參、眾兩院做出合理的解釋。在國際舞臺上,毛澤東、周恩來必須取得“諒解”;而對于尼克松總統來說,與中國“和解”就意味著“放棄”臺灣蔣介石政權,并因此引發(fā)一場全球性的大風暴。
這是一個十分敏感、十分復雜的棘手問題,稍稍有一點失誤,后果就不堪設想。為此,雙方的領導人都在努力地籌劃著、等待著——這需要適當的時機。
1970年10月1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借建國21周年之機,邀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及其夫人登上了天安門,向美國人民和尼克松總統發(fā)出了友好信息,但尼克松總統卻忽視了這一信息。
1971年4月,第31屆世乒賽在日本舉行,美國代表團表示:希望能夠到中國訪問。中國內部發(fā)行的大參考刊登了這一消息,有關方面領導研究后決定“暫不邀請”,并將一份“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請示報告和大參考送呈毛澤東批閱。毛澤東先是批示:“同意”,但卻沒讓秘書拿走歸檔,而是放在寫字臺上,點燃一支香煙,久久地思索……
毛澤東思索了幾乎整整一個夜晚。第二天清晨,毛澤東終于下定決心,改變初衷,指示有關領導:向美國乒乓球隊發(fā)出訪華邀請!
美國驚呆了,世界都驚呆了。“這是某種信息?還是……”全世界都在評說、觀望。
尼克松連夜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別會議。
于是,美國乒乓球隊歡天喜地地來了。
基辛格博士悄悄地來了。
尼克松坐著“空軍一號”專機微笑著來了。
機場上,周恩來握著尼克松早早伸過來的手,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歷史證明,毛澤東、周恩來和尼克松、基辛格果斷地抓住了“美國乒乓球隊希望訪華”這一純屬偶然的事件所造成的機遇,改善了中美兩國的關系,改變了世界的結構,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1955年,迪斯尼在美國加州安納海姆建成了聞名于世的迪斯尼樂園。不久,迪斯尼得到一個信息:紐約將要舉辦一個大型產品博覽會,許多大公司、大廠商都踴躍參展,但由于要花費巨資裝修場館,不少人在為此焦急。迪斯尼立即覺察到:這是一個提高“樂園”知名度和壯大“樂園”的好時機。經過一番籌劃,迪斯尼找到博覽會的主辦者,自告奮勇承擔裝修場館,唯一的條件是:博覽會結束,將產品搬入迪斯尼樂園,在樂園中展出五至十年。主辦者當即拍板,與迪斯尼簽定裝修場館協議。
迪斯尼將他的天才在博覽會上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福特汽車公司、奇異電器公司、百事可樂公司都是美國,甚至全世界最有名氣的公司,迪斯尼為“福特”設計了一條“神秘大道”,讓福特牌小轎車載著游客通過一條聲控的長廊,長廊中有從遠古到現在的各種雕塑場景;迪斯尼為“奇異”設計了一個“神奇戲院”;迪斯尼還為“百事”設計了一個“兒童小世界”,為博覽會設計了“總統大廳”。
當然,迪斯尼沒有忘記自己——博覽會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迪斯尼樂園的巨幅宣傳品和服務設施。
博覽會開幕后,參觀者一天比一天多。許許多多的美國人與其說是參觀博覽會,不如說是去博覽會游玩:迪斯尼設計的“神秘大道”、“神奇戲院”被博覽會主辦者、參展廠商和全體與會者一致譽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兒童小世界”被譽為“最美妙的地方”;“總統大廳”被譽為“最受歡迎的地方”。
博覽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迪斯尼和“迪斯尼樂園”更是美名遠揚。迪斯尼雖為此投入了巨額資金,但在博覽會上,他也得到了可觀的收入。而且,博覽會不久就結束了,令參展廠商和游客們如醉如癡的“神秘大道”、“神奇戲院”、“兒童小世界”、“總統大廳”等場景都被迪斯尼運入了“迪斯尼樂園”,為美妙無比的“樂園”又增加了一大批令人留連忘返的景點。美國人和全世界的人紛紛從美國各地、世界各地涌入“迪斯尼樂園”……
迪斯尼巧借“博覽會”,既擴大了“迪斯尼樂園”的知名度,又壯大了“樂園”的事業(yè),一箭雙雕。
很多事情的解決都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對了,問題迎刃而解,方法不對,任憑如何努力,都徒費工夫。如果在方法對了的基礎上,再講究個“巧”字,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四兩撥千斤”,講的就是要善于利用巧勁,以巧成事。另外,以巧成事往往還要尋找一個恰當的契機,一個切入口,這樣巧勁才能有用武之地,也才能發(fā)揮巧勁的力量。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用兵貴在神速,趁敵人措手不及的時候,走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公元227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向后主劉禪上了有名的出師表以后,便率領大軍開到了臨近魏國的漢中(今陜西漢中)做攻打魏國的準備。
這時,魏國的新城太守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表示愿意秘密歸降蜀國。新城(今湖北房縣)西連蜀國,東連吳國,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邊防重鎮(zhèn)。
孟達原來是蜀國的將領,當初關羽敗走麥城(湖北當陽東南)時,孟達坐視不救。關羽死后,孟達害怕劉備追究責任,于是投降了魏國,被魏主曹丕封為建武將軍、新城太守,深得曹丕的信任。司馬懿曾經勸過曹丕,說孟達不守信義,不可重用,曹丕不聽。曹丕死后,孟達心中憂慮不安,便想重新歸降蜀國。
諸葛亮對孟達從前的叛變深惡痛絕,現在見他在魏國不得人心,又想回到蜀國來,唯恐這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會給蜀國帶來不利,就準備借刀殺人,除掉孟達。
諸葛亮了解到孟達與魏國的魏興太守申儀不和,就派郭模假裝投降申儀,告發(fā)孟達與蜀國暗中勾結之事,打算借著申儀的手,除去孟達。
申儀得知孟達想要叛魏的消息后,秘密上表報告了魏明帝曹叡。曹叡立即詔令駐守宛縣(今河南南陽)的驃騎大將軍司馬懿處理此事。
司馬懿素知孟達的為人,原本對他就不放心,接到魏明帝的詔令后,更證實了自己的判斷,決心剿滅孟達,消除隱患。
孟達聽說申儀告發(fā)了他,知道事情緊急,打算提前起事反魏。正在這時,孟達收到了司馬懿派人給他送來的一封信。孟達打開一看,只見信上寫道:“昔日將軍拋棄劉備而歸順朝廷,朝廷委你重任,讓你策劃攻取西蜀。劉備政權對你恨之入骨,諸葛亮日夜想著要擊敗你,但毫無辦法實行。如今郭模說你要叛魏歸蜀,這件事關系重大,諸葛亮怎么會輕易泄露,這顯然不是真事。”
孟達看罷信后,心中大喜,以為司馬懿沒有懷疑他要叛魏歸蜀。因此,在發(fā)兵起事上,就舉棋不定,遲疑不決。
司馬懿一方面給孟達寫信,設法麻痹迷惑孟達,延緩叛變的時間;另一方面立即調兵遣將,親率一支大軍,奔襲新城。
行前,司馬懿的部屬勸他說:“這樣大的一件事,恐怕應該先報告魏帝,方可行事?!彼抉R懿說:“宛縣到洛陽有八百里的路程,去新城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信使往來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兵貴神速,如果報告了魏帝再行動的話,那就來不及了。”
于是,司馬懿命令部隊急速前進,日夜兼程,沿途嚴密封鎖消息,僅用八天的時間就趕到了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孟達在上庸起兵反魏僅僅八天,突然聽說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大吃一驚,急忙向蜀國和吳國求援。
司馬懿一面分出兩支人馬,去阻擊蜀、吳的援軍,一面下令攻城。
孟達倉促應戰(zhàn),企圖利用上庸三面臨水的特點,在水中埋設水柵,以攔阻魏軍接近城池。
司馬懿把攻城的隊伍分成八隊,晝夜不停,輪番進攻。又派熟悉水性的士兵潛水破壞了水柵,直抵上庸城下。
在魏軍猛烈的攻擊下,孟達的士兵軍心動搖,均無心再戰(zhàn)。孟達的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見大勢已去,開門向魏軍投降,孟達本人被殺害。
“貴在神速”是孫子一貫強調的用兵原則,俗話說,時間就是生命,只有爭取時間,抓住戰(zhàn)機,才能贏得先機,獲得勝利。對現代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只有掌握住了時間的脈搏,快速行動,走在時間的前面,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