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而屈人兵。陳倉雖小,城守固備,未易可拔。王國雖強,攻陳倉不下,其眾必疲,疲而擊之,全勝之道也,將何救焉!
不然,百戰(zhàn)百勝,不如不戰(zhàn)而勝。陳倉雖小,但城垣堅固,守衛(wèi)嚴密,不容易攻破。王國兵力雖強,但攻不下陳倉,部眾必然疲乏,我們乘他們疲乏,發(fā)動攻擊,這是獲得徹底勝利的策略,用得著什么援救呢!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敗,魚朝恩退保陜州。轉年三月,河中、太原軍亂,兩地唐軍主帥相繼為亂兵所殺。面對亂兵可能造反與史思明叛軍結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已經賦閑在家的郭子儀,以他的威望與德望鎮(zhèn)服各部兵馬,進封他為汾陽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數(shù)州節(jié)度使,出鎮(zhèn)絳州。
唐肅宗臨崩前,把郭子儀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河東之事,一以委卿!”郭子儀嗚咽流淚,誓以死報。雖然不斷受魚朝恩、程元程等太監(jiān)誣陷,繼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儀,但也是留在京都虛位相待,不予實權。不久,唐將梁崇義、仆固懷恩相繼叛亂,勾引吐蕃、回紇軍隊入寇河西。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大軍深入而來,大掠奉天、武功,渡過渭水,一路東進,進逼長安。唐代宗惶急之下,只能又下詔封郭子儀為關內副元帥,出鎮(zhèn)咸陽。由于久廢在家,郭子儀舊軍已散。詔旨下達之日,他手下僅有二十騎人馬。一行人至咸陽時,吐蕃軍已經渡過渭水。唐代宗聞訊,慌忙棄長安奔陜州。逃跑途中,射生將王獻忠又叛亂,劫持豐王等十個王爺想投奔敵軍。半路為郭子儀遇上,十王轉危為安。由于郭子儀統(tǒng)兵有方,聲名又隆,一路上不斷有唐朝的敗兵散卒來奔,軍勢漸振。吐蕃入長安不久,唐軍與城內居民里應外合,虛張聲勢,竟使敵軍惶駭奔逃。太監(jiān)程元振見郭子儀又立大功,害怕于自己不利,就極勸唐代宗遷都洛陽。郭子儀上表極諫,痛陳利害,代宗終于轉意,回都長安。面對伏地迎拜的郭子儀,唐代宗一臉悵恨,說:“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贝趶V德二年十月,仆固懷恩又引吐蕃、回紇、黨項數(shù)十萬南下,郭子儀受命,率軍抵御。第二年九月,叛軍已相繼進抵長安附近,京城人心惶惶,不知所從。關鍵時刻,唐代宗急召郭子儀從河中返長安。
郭子儀像
當時,郭子儀隨從軍卒僅一萬人左右,在涇陽屯軍。四周叛軍、回紇、吐蕃等軍隊有近三十萬,已經把郭子儀一軍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郭子儀急忙下令屬上四將分陣迎敵,自己親率兩千鎧甲軍出于陣前。回紇軍隊首領很奇怪,驚問唐兵:“主帥為誰?”唐軍回報:“郭令公。”回紇大驚:“郭令公還活著嗎?仆固懷恩講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了,中國無主,我們才跟隨他來到這里。既然郭令公還活著,天可汗也活著嗎?”唐軍答稱:“天子安好!”這下子,回紇首領有些慌亂了,面面相覷:“難道仆固懷恩欺騙我們?”見此,郭子儀忙派使者去回紇營中曉諭:“幾年前回紇大軍跋涉萬里,幫助我大唐收復兩京,雙方休戚與共,關系甚洽。現(xiàn)在,為什么忘掉往日情誼,幫助仆固懷恩這個叛臣,這樣對回紇一點好處也沒有。”回紇領將信將疑:“都說郭令公死了,否則,我們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著,就讓我們親眼見一見。”使者回報。郭子儀馬上跨馬欲出。左右將領都勸郭子儀不要冒險。郭子儀說:“敵眾數(shù)十倍于我軍,力戰(zhàn)肯定不能勝。我現(xiàn)在出去與他們相見,示之以誠。和回紇人將往不宜適用武力也,而是要以和為貴?!弊笥覍㈩I要派五百騎兵護衛(wèi),郭子儀搖手拒絕,只帶十幾騎輕裝而出。唐軍大呼:“令公來!”回紇如臨大敵,不知唐軍真假,前面數(shù)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滿欲射。郭子儀騎馬至陣前,摘去頭盔,對帶頭的回紇“大酋”親切問候道:“君與我前些年同生死共患難,怎么現(xiàn)在一點也不念昔日情分???”見到果真是郭子儀本人,回紇首領大將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馬拜禮。于是郭子儀邀請回紇眾首領歡飲,大贈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郭子儀乘機勸說回紇首領:“吐蕃與我大唐本來如此友好,現(xiàn)在背信棄義進攻我們。他們已劫搶牛馬無數(shù),諸位如果能倒戈奮擊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能與我大唐重修友好關系,大唐一直信奉‘和為貴’的政策,這樣一舉兩得,多么好啊。”當時,仆固懷恩已經暴病而死“群虜無所統(tǒng)一”,回紇人就答應了郭子儀。吐蕃軍隊得知唐軍與回紇軍“聯(lián)歡”的消息,驚疑雙方有詐,乘夜就引軍退走。郭子儀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與回紇軍相合,追擊吐蕃,自引大軍繼后,于靈臺西原大敗吐蕃,斬首五萬,生俘一萬,得牛羊馬駝不可勝計。
很多時候,戰(zhàn)爭是以暴力手段來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的,所以,戰(zhàn)爭又稱之為“流血的政治”。但是,能否通過非暴力手段,不流血或少流血而實現(xiàn)其政治、軍事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百戰(zhàn)百勝,也不如不動一兵一卒,不費一槍一彈而獲得勝利,正因為如此,屈人之兵才難能可貴,但也正是歷代軍事家們的一致追求。
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
百聞不如一見,行兵打仗之事難以遙測,我愿趕到金城,畫出地圖,制定方略,再上奏陛下。羌人不過是戎夷小種,逆天背叛,不久就會滅亡,希望陛下將此事交給老臣來辦,不必擔憂。
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自從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后,西羌比較安定。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
過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聯(lián)合起來渡過湟水,并派人與匈奴聯(lián)系。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人打得大敗。漢宣帝召集群巨商議,詢問誰愿領兵前去拒敵。76歲的老將軍趙充國說:“我愿意前往?!?/p>
宣帝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興兵打仗的事情很難在后方猜測、估計,還是讓我前往前線,實地考察,再制定出計策上報給皇帝?!?/p>
趙充國來到了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一帶),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渡過黃河,偵察羌人地區(qū)形勢。又從俘虜口中問明羌兵各部首領之間的關系等情況,根據(jù)這些情況制訂出駐兵屯守的計劃,即“全師、保勝、安邊之策”,主張對羌人不進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政策。
趙充國雕像
趙充國將自己的計劃上報給了漢宣帝。漢宣帝沒有采納,而是準備聽從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見,即出兵攻打西羌,以武力征討。趙充國不同意,一再分析實際情況,據(jù)理力爭,說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趙充國反復奏報,漢宣帝和大臣們反復討論,贊成趙充國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最后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支持分化瓦解,進而和好的計策。最終,趙充國的計策被獲準執(zhí)行。趙充國的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計策實行以后,果然效果很好,西北邊疆又恢復了平靜。
北宋文學家蘇軾過去聽說江西鄱陽湖邊的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是:“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他疑而不信。又聽到有人“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他也不以為然,于是他在月明之夜,親自乘船考察發(fā)現(xiàn):“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鞘之聲”,才了解到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他在石鐘山記這篇游記中寫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看來對一些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我們還是不要人云亦云地跟著亂說,多聽不如多看??!
蘇軾彩像
雖然說百聞不如一見,但是有的時候就是親眼所見也未必可靠,下面這個例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年孔子帶弟子周游列國,困于陳蔡之間,生活艱辛,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一日,又沒米下鍋了。虧得弟子子貢向鄉(xiāng)人四處討求,討得一些米來。弟子顏回便急忙生火做飯。
子貢討米辛苦,躺著休息了一會兒。饑腸轆轆,躺不住,便上井邊喝水。此時一股米飯香飄入鼻孔,子貢不由向顏回做飯?zhí)幫?,卻見顏回從飯鍋里迅速抓了一把,塞入口中。子貢好不生氣,便來向孔子告狀,然后說:“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平日看不出,一到困苦時就露餡兒了。”
子貢畫像
孔子疑惑道:“真有此事?”子貢說:“我親眼所見,絕對不會錯?!币獡Q了別人,可能就會勃然大怒,把顏回叫來狠狠批評一頓??煽鬃硬粫绱唆斆?,他在思考子貢是否真的看明白了。于是他勸子貢莫輕下結論,待自己了解后再說。
一會兒,顏回來請孔子去吃飯??鬃诱f道:“方才我打了個盹兒,夢見先父。他是要來保佑我吧。因此我想先拿這飯來祭祀先父。不過,不知這飯你動過了沒有?動過的飯是不能用來祭祀的?!?/p>
顏回急忙搖手說道:“老師,千萬不能用這飯祭祀。適才煮飯時,恰有黑灰落在飯上,不管它吧,不干凈;想扔了吧,又可惜。我就把那塊沾灰的飯抓起吃了?!弊迂曔@才知道自己冤枉了顏回,好不慚愧。
很多事情聽別人說多少遍,也不如自己親自看一下。事實上確實如此,事情經過他人的轉述,很有可能被添加進原本并不存在的東西,改變了事情本來的面貌,因此,要想知道事情的本來面貌,就得去實地去看一看,才能獲知準確的信息。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蓖绞沽娎в谏焦戎g,進無所略,退又不得,非王兵之道也。
左傳上說:“看到便利就進,知道困難就退,是用兵的良法?!卑装椎刈尨筌娫谏焦戎g受困,進沒有什么可以掠取,退又不可能,不是帝王之師的做法。
春秋時期,楚國和晉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弄得附屬于這兩個國家的一些小的諸侯國往往無所適從。當時有個鄭國,由于本身比較弱小,因此,不得不一會兒依附楚國,一會兒又依附晉國。
公元前597年(魯宣公十二年)初,鄭國依附于晉國。春天的時候,楚王親率大軍向鄭國進攻,將鄭國的都城包圍了十七天之久,最后鄭國實在堅持不住,只得投降了楚國。
晉侯聽到楚軍進攻鄭國的消息,便派荀林父和士會、郤克、先榖等帶領軍隊前去援鄭。剛到黃河,得知楚國已經與鄭國訂立了盟約。荀林父便準備撤兵回去。士會完全同意荀林父的意見,并且講了一大堆應該回師的理由,其中有這樣幾句話:用兵打仗看到可以取勝時就堅決進攻,明知沒有多少勝利的希望就應退回去,這是治軍的正確方法?,F(xiàn)在楚國正是強盛的時候,還是退兵為好。可是先榖不同意荀林父、士會的意見,并且單獨帶領自己手下的一部分軍隊渡過黃河準備與楚軍決戰(zhàn)。荀林父無奈只得催動軍隊跟進。結果,晉軍被楚軍打得大敗,損失了很多人馬和戰(zhàn)車。
事情都是在發(fā)展變化中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事物。在此基礎上,還要學會相機而動,事情有了變化,解決的辦法也要隨之改變,能夠前進的時候前進,不能前進或者不適宜前進的時候就要知難而退,這才是明智之舉,如果不懂得知難而退,卻逆流而上,一定會遭遇到更大的挫折。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班超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如今可行的辦法,只有乘夜用火進攻匈奴人,使對方不知我們到底有多少人馬,必定大為震恐,這樣便可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除掉了北匈奴使者,那么鄯善人就會膽戰(zhàn)心驚,我們便成功了?!?/p>
班超是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公元73年,漢明帝派遣大將竇固統(tǒng)領大軍征伐匈奴。班超跟隨竇固出征,在軍中擔任代理司馬。大軍出酒泉塞(今甘肅酒泉一帶),北至天山,大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奪取了天山北路的門戶伊吾廬(今新疆哈密西),深入沙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樓山返還。
班超在這次戰(zhàn)爭中,機智勇敢,表現(xiàn)出他的軍事才能,深得竇固的賞識。為了聯(lián)絡西域各國,孤立匈奴,恢復漢朝同西域的友好關系,竇固決定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帶著三十六名隨從先來到鄯善國。鄯善國是漢朝通往西域南北兩道的出發(fā)點,在塔里木盆地的東邊,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鄯善王原來歸附匈奴,這時由于漢朝打敗了匈奴,鄯善王失去了依靠,所以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漢朝派來的使者。
可是沒過幾天,班超發(fā)現(xiàn)鄯善王對待他們忽然怠慢起來,便起了疑心。他對隨從說:“你們不覺得鄯善王對我們變冷淡了嗎?”
隨從漫不經心地回答道:“人家變得冷淡,可能是我們住久了吧,大概沒有別的原因?!?/p>
班超不以為然,說:“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這兒來了,鄯善王受到匈奴使者的脅迫,正在猶豫不決,所以無形中對我們就疏遠了?!庇谑前喑咽毯蛩麄兊嫩飞迫苏襾?,出其不意地突然問道:“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幾天了?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的使者打交道本來是瞞著班超的,那仆人被班超突然一問,嚇得驚慌失措,以為班超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只好老實地回答說:“已經來了三天,住在離這兒三十里以外的地方?!?/p>
班超下令把那個仆人扣留起來,以防走漏消息。他立即召集三十六個隨從,和他們一起飲酒。等大家喝到酒酣耳熱的時候,班超故意激怒眾人說:“大家跟我一起來到西域,無非是想立功報國?,F(xiàn)在匈奴的使者才來三天,鄯善王就對我們如此無禮。如果他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那我們也只好束手就縛,成為豺狼口中的食物了。你們看。該怎么辦?”
眾人都齊聲說:“現(xiàn)在情況危急,生死關頭我們全聽你的?!?/p>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xiàn)在只有一個辦法,趁黑夜用火攻匈奴使者,才能轉危為安。大火一起,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著慌。只要我們趁他們驚魂未定之時,殺了匈奴使者,鄯善王就會聞風喪膽,我們就可以大功告成了?!?/p>
眾人齊聲說:“好!就按你的計劃行事?!?/p>
到了半夜,班超帶領三十六個隨從,奔向匈奴使者的駐地。那天晚上,正巧刮起了大風,正是火攻的好時機。
班超命令十個隨從拿著大鼓,躲在匈奴使者駐地的后面,和他們約定以火為號,看見火起,立即大力擂鼓吶喊。其余的人都帶著兵器,埋伏在匈奴使者駐地的前面。然后班超順風放起火來。
火一燒起來,鼓聲、吶喊聲頓時響成一片。匈奴人從夢中驚醒,弄不清是怎么回事,驚慌失措,亂作一團。班超帶頭沖了進去,連殺三人,其余的隨從一擁而上,殺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名匈奴人,余下的匈奴人都被大火燒死。
班超帶領手下回到自己的駐地,
班超像
天剛剛有些亮色。班超派人把鄯善王請來,將匈奴使者的人頭放在他的面前。鄯善王一看到匈奴使者被殺,十分害怕。班超對他好言撫慰,勸他歸附漢朝,不要再依附匈奴了。鄯善王對于匈奴經常來勒索財物本來就感到不滿,又見班超有勇有謀,當即表示愿意歸附漢朝。
由于班超主動出擊,先發(fā)制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取得了戰(zhàn)斗的主動權,最終贏得了勝利。
不經歷最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很多珍貴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隱藏在有危險的地方,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其價值所在。歷史很多人為了取得這些有價值的東西,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探求,其行為令人欽佩,其精神令人贊嘆。這種“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探險、探求精神值得后人效仿。
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
劉文靜謂裴寂曰:“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何不早勸唐公舉兵,而推遷不已!且公為宮監(jiān),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
劉文靜對裴寂說:“先采取行動就能占據(jù)有利位置,行動落后就受制于人,您為何不早勸唐公起兵,卻推遲拖延不已?況且您身為宮監(jiān),卻用宮人侍奉賓客,您死也就罷了,為什么要誤了唐公呢?”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趙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那是一塊天下聞名的寶玉。秦昭王得知這個消息后,十分想得到它,就派人對趙王說,秦國愿意拿15座城池來交換那塊和氏璧。
趙王知道,秦昭王是個反復無常的人,根本不會用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他之所以那么說,無非是給自己搶奪和氏璧找個借口。但是趙王也考慮到,如果不答應秦昭王的要求,那么秦昭王一定會生氣,說不定還會引發(fā)戰(zhàn)爭。秦國的力量那么強大,趙國一定會吃虧的。
趙王左右為難,于是就和大臣們商量,但是討論了半天,也沒有人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時,有一個大臣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于是,趙王馬上把藺相如召進宮中,請教他該怎么辦。
藺相如想了想,對趙王說:“大王,這件事真的很為難,給和不給對我們趙國來說都沒有好處!”
趙王回答說:“是啊!我也是考慮到這點??!要不就不會問你該怎么辦了!”
藺相如接著說:“秦王提出愿意拿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老實說他給的條件是非常優(yōu)厚的。如果大王不答應他的要求,那么我們就會理虧,因為別人會覺得我們貪得無厭,還想讓秦國拿出更多的城池來,如果我們答應他的要求,而秦國沒有給我們15座城池的話,那么就是秦國理虧,因為別人會知道他是不守信用的。將這兩方面進行比較,我認為寧可讓秦國站在理虧的位置上,也不讓天下人恥笑我們?!?/p>
藺相如又說:“如果大王信得過我,那么就讓我做使者,拿著這塊和氏璧前往秦國。您放心,如果秦國給我們那15座城池,我就用和氏璧交換;如果秦國不給我們那15座城池,我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趙王這才放心,同意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當藺相如來到秦國,把和氏璧交給秦昭王后,擔心的事果然發(fā)生了。秦昭王根本沒有想過要用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他雖然喜歡這塊玉,但是它的價值還沒有高到要用15座城池來交換的地步。因此,秦王接過和氏璧后,反復地端詳,擺出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不光這樣,秦昭王自己看完了玉,還把它傳給嬪妃們看。嬪妃們看完了玉,又傳給大臣們看??傊?,這和氏璧傳來傳去,秦昭王就是不提那15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知道秦昭王想賴賬,他決定先發(fā)制人,他上前一步對秦昭王說:“大王,有件事我必須對您說清楚。雖然這塊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玉,但是它上面也有一處細微的瑕疵。請您把它交給我,讓我指給您看?!?/p>
秦昭王一聽說和氏璧上有瑕疵,也沒顧得上考慮是真是假,就把玉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接過和氏璧,后退了幾步,把身子靠到了宮殿中一根大柱子上,對秦昭王說:“秦國是一個大國,說話是要講信用的。大王您派人到我們趙國,說是愿意用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王聽后馬上讓我?guī)е鼇淼搅饲貒?,可見趙王是十分有誠意的。但是我剛才看您的行為,根本沒有交換的意思。沒辦法,我只好選擇這種做法。和氏璧現(xiàn)在在我手上,如果您要是逼我的話,我就會把和氏璧連同我的腦袋一起砸向柱子?!闭f完,藺相如做出一副要砸璧的樣子。
完璧歸趙
秦昭王一看就著了急,生怕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砸碎,趕忙說:“先生何必如此心急呢?我們秦國向來是說話算數(shù)的,請先生冷靜一下。”說完,他命人拿來了秦國的地圖,在上面畫出了15座城池,說是劃給趙國。
藺相如已經看清了秦昭王的真面目,知道他又在欺騙自己。于是,他對秦昭王說:“大王!在我出發(fā)以前,我們的趙王可是齋戒了5天,并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儀式后才把和氏璧交給我的。我認為,作為禮貌,您也應該齋戒5天,然后再舉行一個隆重的交接儀式,那樣我才能把和氏璧交給您!”
秦昭王沒辦法,只好按照藺相如說的辦,答應他5天之后再接受和氏璧。藺相如回到住處后,馬上讓隨從裝扮成商人的樣子,帶著和氏璧,偷偷地逃回了趙國。
5天以后,秦昭王按照藺相如的要求,在大殿上舉行了隆重的交接儀式。秦昭王對藺相如說:“你看,我已經按照你的意思做了,現(xiàn)在可以把和氏璧交給我了吧!”
藺相如笑了笑說:“和氏璧早就已經被我送回趙國了,因為秦國的歷代大王沒有一個是講信義的,您也包括在內!現(xiàn)在就請您處罰我吧!”
秦昭王聽后非常生氣,吼道:“你老是說我們秦國沒有信用,可是你們趙國呢?你所要求的我都辦到了,可是你卻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這難道就是講信用嗎?”
藺相如鎮(zhèn)靜地說:“我這么做也是沒辦法。秦國要比趙國強大得多,如果大王給了我們15座城池,趙國是不敢不給大王和氏璧的?!?/p>
藺相如像
秦昭王想了許久,下令設宴款待藺相如,然后送他返回了趙國。藺相如相機而動,先發(fā)制人,終于使寶玉和自己安全返回了趙國。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即位,稱為燕惠王。燕惠王早在做太子的時候就和大將軍樂毅有矛盾,這次做了燕國的大王,自然對樂毅不好。
齊國的田單聽到這個消息后很高興,打算用反間計來離間他們的關系。于是,他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說:“齊王已經死了,但仍然有兩座城池沒被燕國攻占。樂毅一直都跟新立的國君有矛盾,害怕被殺所以不敢回國。如今,他正打著攻打齊國的名義屯兵在外,實際上是想著在齊國的地盤上稱王啊!只不過,現(xiàn)在齊人還沒有歸附他。因此,樂毅就故意放慢了攻打即墨(今平度市東部)的進程,等待時機的變化。如今的齊國人最害怕的就是燕國派其他的將領替代樂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即墨恐怕就支撐不了幾天了?!?/p>
其實,樂毅之所以沒有攻打即墨,完全是出自戰(zhàn)略角度考慮,根本不是什么想稱王??墒牵嗷萃醪⒉幌裱嗾淹跄菢有湃螛芬?,當他聽到謠言后,覺得自己當初的懷疑是有道理的。為了阻止樂毅,他馬上派大將騎劫趕到前線把樂毅換了。樂毅見自己無故被撤,心中十分不滿,就逃到了趙國。同時,燕國的將士們也都對燕惠王的做法不滿,軍心開始渙散。
田單見自己的第一步計劃已經實現(xiàn),馬上著手實施第二步計劃。他命令城中的百姓每次吃飯前都要在庭院中擺設飯菜祭祀祖先,說是只有這樣做才能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于是,每到吃飯的時間,即墨城上空都會有很多飛鳥盤旋。城外的燕國士兵看了以后非常奇怪,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接著,田單又讓人四處散播謠言說:“看啊!這是天上的神仙要來幫助齊軍了??!”燕軍聽后全都半信半疑。為了讓百姓們對自己的話深信不疑,田單特意從城中挑選出了一個精明強干的士兵,讓他裝扮成神仙,對他十分尊重,而且每次發(fā)號施令的時候都會說這是神的旨意。就這樣,即墨城中士兵和百姓的士氣漸漸高漲。
一天,田單派人到燕軍中散布消息,說是齊國最怕燕軍割掉俘虜?shù)谋亲?,然后把他們放在隊伍前面示眾。因為如果那么做了,神仙就不會幫助齊國人了。騎劫聽到以后,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馬上按照謠言上面說的去做。結果,齊國士兵見燕軍如此侮辱俘虜,一個個氣得火冒三丈,都怕自己被燕軍抓去,決心誓死保衛(wèi)城池。
田單見燕軍這么輕易就相信了自己的話,馬上又派人去燕軍中散布謠言說:“齊軍在神仙的幫助下,一定可以把即墨城守住。不過,神仙曾經說過,城外齊人祖先的墳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被人挖掘了,齊國人就會心寒了?!?/p>
這個騎劫還真聽話,馬上命人去挖齊人的祖墳,而且還焚燒死尸。這下可把齊國人全都激怒了,他們抱在一起失聲痛哭,并且發(fā)誓一定要和燕人死戰(zhàn)到底。此時的田單心里清楚,時機已經差不多成熟了,如果這時候讓士兵們出戰(zhàn),也們肯定會奮勇殺敵,一定可以取得大的勝利。于是,他親自拿著鍬鎬與官兵們一起加固城墻,還把家里好吃好喝的東西全部拿出來犒勞守城的士兵。
齊軍上下一心,同仇敵愾。這時,田單命令把精銳士卒隱藏起來,而讓老弱婦孺登上城頭防守,還派使者到燕軍那里請降。燕軍士兵因為勝利馬上就要到了,所以都高呼萬歲,完全放松了警惕。
接著,田單又從老百姓那里收來很多黃金,讓城中的一個富豪交給騎劫,對他說:“即墨城里的齊軍馬上就要投降了,請你們入城后不要擄掠我的族人?!?/p>
騎劫聽后喜出望外,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接受了禮物。就這樣,燕軍的防備越來越松懈。
田單見時機成熟,就收集城中1000多頭牛,并給它們披上畫滿五彩龍紋的紅綢子,在牛犄角上綁上尖刀,在牛尾巴上拴一束灌注油脂的蘆葦。一天夜里,他命令士兵將城墻鑿出數(shù)十個洞,把牛放在洞口,點燃牛尾。牛的尾巴被燒得疼痛難忍,從洞中沖出,直奔燕軍的營地,5000精銳齊軍緊隨其后。
燕軍從睡夢中驚醒,見身上滿是五彩花紋的怪獸狂沖亂撞,被撞倒的士兵非死即傷。這時,后面的5000齊軍沖過來,即墨城中的齊國軍民也都吶喊助威,聲勢震天動地。燕軍士兵不知齊軍有多少,以為大勢已去,四處奔逃。
混戰(zhàn)之中,齊軍殺死了騎劫,而后繼續(xù)追殲燕軍殘余。燕軍先前占領的齊國城邑紛紛換上了齊國的旗號。田單率領得勝的齊軍一直追殺燕軍到黃河岸邊,收復了被燕軍占領的70多座城池。
公元前209年,項梁和侄子項羽為躲避仇人的報復,跑到吳中。會稽郡郡守殷通一向很敬重項梁。為商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來了項梁。
項梁見了殷通,談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現(xiàn)在江西一帶都已起義反對秦朝的暴政,這是老天爺要滅亡秦朝了。先發(fā)動的可以制伏人,后發(fā)動的就要被別人所制伏啊!”
殷通聽了,嘆口氣說:“聽說您是楚國大將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我想發(fā)兵響應起義軍,請你和桓楚一起來率領軍隊,只是不知道桓楚現(xiàn)在什么地方?”項梁聽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屬。于是他靈機一動,連忙說:“桓楚因觸犯了秦朝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項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項羽進來問問?!闭f完,項梁走到門外,輕聲地叫項羽準備好寶劍,伺機殺死殷通。項梁和項羽一前一后走進廳堂。殷通見項羽進來,剛站起身,想要接見項羽。說時遲,那時快,項羽拔出寶劍直刺殷通,隨即砍下他的腦袋。項羽提著殷通的人頭,拿著郡守的大印,走到門外,高聲宣布起義。
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體現(xiàn)出了主動和被動的辯證關系,有些事情宜早行動,早行動便于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掌握主動權,反之,遲遲不采取行動,失去了行動的最佳時機,那么換來的只能是挫敗,正所謂搶先一步,贏得先機,遲半步,輸?shù)羧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