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作者:高士振   |  字數(shù):5561  |  更新時間:2015-09-13 11:15:32  |  分類:

人物傳記

吳兆麟

武昌首義革命軍臨時總指揮

吳兆麟,字畏三,1882年生,湖北鄂城人。1899年,吳兆麟入湖北陸軍第八鎮(zhèn)工程營隨營學堂,次年肄業(yè)于隨營將校講習所。1900年入工程專門學校,成績優(yōu)良。因不滿清廷腐敗,萌發(fā)反清思想,1905年加入日知會,任干事及工程營代表。后讀湖北參謀學堂取得第一名。1906年和1908年,他在參加河南彰德和安徽太湖的兩次秋操時表現(xiàn)突出。吳曾手編秋操記事及兵術戰(zhàn)術等書被印發(fā)各軍參考。1909年任清軍工程營八營左隊隊官(連長)。武昌起義前夕,他駐守武昌楚望臺軍械庫。

1911年10月10日晚7時,熊秉坤在工程營舉槍帶頭發(fā)難,并率隊直奔楚望臺軍械庫。軍械庫左隊革命黨人聞槍響應。起義軍占領了軍械庫后,其他一些單位的革命黨人也相繼率部奔赴楚望臺集合。時武昌城內外,參加起義的士兵共約三千多人。

起義前,革命機關均被破壞。革命黨的領導人有的被抓,有的被殺,有的避走。熊秉坤原是新軍工程營后隊的正目(班長),發(fā)難以后他以總代表身份將起義軍冠以“革命黨”三字。但這時他自覺“精神上極不自在”。原因是起義后“責任重大,稍有差池,即功虧一簣”?,F(xiàn)場上,“士兵以官長為依附。此時既無官長,士兵不免放縱,秩序漸見凌亂,較之發(fā)難時之指揮如意,已截然不同,蓋士兵臨時加入者居大多數(shù)也”。當時形勢危急,深慮清軍來襲,急需一個有指揮才干的軍官來領導。就在這里,汪長林帶左隊隊官吳兆麟來隊,眾士兵都喜形于色。大家公認吳兆麟品學兼優(yōu),不僅本營同志敬戴,在軍內也素為眾人推崇。這樣,熊秉坤和兵土們就公推吳兆麟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熊自己處于參贊地位。

兵不可無將,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更是如此,吳兆麟就是在武昌首義時,在革命戰(zhàn)斗的緊要關頭被推上起義臨時總指揮的。辛亥首義的勝利有著吳兆麟不可磨滅的功績。

吳兆麟被舉為臨時總指揮后,立即巡視防地一周,察看情況。他每到一地,士兵們都表示擁吳為總指揮。吳要求士兵們一定遵守軍紀,聽從指揮,士兵們皆答諾。吳兆麟重整了隊伍,向起義軍講明當時戰(zhàn)情,并連下命令,分配布置作戰(zhàn)任務。吳設總指揮部于楚望臺,下令兵分三路直搗敵巢督署及占領武昌城。

吳兆麟的命令發(fā)出之后,各隊分途進發(fā)。經過一夜浴血奮戰(zhàn)終于攻克了湖廣總督署,占領了武昌全城,取得了首義的勝利。天亮以后,革命軍聲威大震。吳兆麟派兵各守城門,百姓掛燈懸旗,歡欣鼓舞。

革命軍在武昌取得勝利后,這時革命軍急需成立政府,議決大事。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個深孚眾望的人來領導。但此時革命黨的一些重要負責人或遠離武漢,或出走未歸,或身有重傷,使革命黨人中出現(xiàn)群龍無首的局面。這時革命軍得知原清軍中混成協(xié)統(tǒng)領黎元洪匿藏在黃土坡該協(xié)部下家中,吳兆麟派兵一排將其挾出到楚望臺軍械庫,吳令隊伍舉槍吹號相迎。但黎面帶愁容,神情不悅。黎與吳兆麟見面以后,預料革命不會勝利,反責吳不該起事。吳兆麟以革命軍之誠意相勸。后湯化龍派人請黎、吳去咨議局開會。湯、吳在會上都作了發(fā)言,都推黎元洪為都督。吳兆麟分析了敵我形勢,要求大家樹立革命信心,下午6點,吳兆麟在咨議局以革命軍總指揮名義下令固守武昌,防范瑞澂反撲。當晚黎元洪借詞回家,仍無心革命。眾議如黎元洪仍執(zhí)意不肯接受,則將其斬首示眾,以揚革命之威,另推吳兆麟為湖北都督。吳忙以資望太淺為由推說萬不能行,不能負此重任。吳下令請黎元洪天明到咨議局來,不得再出。10月12晨,吳兆麟派人到電報局將革命軍所擬檄文布告都借用黎元洪名義拍出。

吳兆麟武昌首義革命軍臨時總指揮

湖北軍政府成立以后,吳兆麟任鄂軍參謀部副部長兼第一協(xié)統(tǒng)領。后黎元洪任吳為鄂軍參謀總長兼第五鎮(zhèn)統(tǒng)制。陽夏戰(zhàn)爭時,吳兆麟親赴漢口督戰(zhàn)。當漢口、漢陽被清軍反撲攻陷后,黃興返上海,黎元洪避走葛店。在革命形勢又一次處于緊急狀態(tài)時,吳兆麟再挑重擔,出任戰(zhàn)時總司令,堅守武昌。他還和駐漢的各國使節(jié)聯(lián)系,爭取支持。后參與南北議和,直至孫中山在南京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宣誓就職。

1912年北京政府授吳兆麟陸軍上將,授勛二位。反袁以后,解甲回鄂,倡建武昌首義公園,督辦鄂城堤防,興建大閘,為民興利。抗日戰(zhàn)爭時居武漢讀經自遣。他大義凜然,堅持民族氣節(jié),拒絕日寇逼任偽軍總司令。

吳兆麟1942年病逝。重慶國民政府明令褒揚。1947年在武昌卓刀泉舉行公葬。1982年,黨中央緬懷先烈,對為國家民族作過巨大貢獻者關懷備至。由湖北省政協(xié)興工為吳兆麟重建陵墓。

吳佩孚

鎮(zhèn)壓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及護國運動的大將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在山東蓬萊縣城。

1896年,吳佩孚中了秀才。1898年,吳到天津投淮軍聶士成部當兵。1899年聶軍改稱武衛(wèi)前軍。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吳佩孚所在的武衛(wèi)前軍同八國聯(lián)軍激戰(zhàn)于八里臺,統(tǒng)帥聶士成英勇戰(zhàn)死,所部潰散。這年,吳佩孚離開天津,赴唐山開平鎮(zhèn),準備投考專門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開平武備學堂。1901年,吳佩孚考取開平武備學堂。當吳佩孚學了一年多的時候,袁世凱決定將該學堂遷到保定,改名為“北洋武備學堂”,并規(guī)定開平武備學堂的教官和畢業(yè)生一律到北洋武備學堂當教官或隊長,而沒畢業(yè)的要在北洋武備學堂從頭學起,但也可直接去軍隊。吳佩孚想再從頭學起,太不合算,所以決定再去當兵。因他沒畢業(yè),不能當軍官,只好到天津陸軍警察隊當了一名正目(班長)。所以很快吳佩孚就升任初級官(準尉),次年又升為二級初等官。這時,他聽說袁世凱又在保定開辦陸軍速成學堂,他便設法進了這個陸軍速成學堂。1904年初學習結業(yè)后,吳佩孚被派往天津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工作,為陸軍中尉。從此,他正式成為北洋系的一員。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吳佩孚所在的第三鎮(zhèn)被派去鎮(zhèn)壓山西響應起義的革命軍。當時吳佩孚是曹錕所統(tǒng)率的第三鎮(zhèn)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炮兵第三標在娘子關嘩變,而吳佩孚及時阻止兵變,而深受曹錕重用,任第三標標統(tǒng)。

民國初年,作為袁世凱心腹的曹錕又得重用,他的第三鎮(zhèn)被調入京畿,負責北京安全。1912年,袁世凱企圖制造不能南下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時,又選中了曹錕的第三鎮(zhèn),而吳佩孚更是充當了急先鋒,是他首先率兵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岳廟一帶搶劫飯鋪和水果攤點,隨后第三鎮(zhèn)的其他士兵便紛紛出動,為袁世凱大呼小叫,制造兵變,致使袁世凱的陰謀得逞。因導演并參加兵變有功,吳又被提升為由曹錕擔任師長的第三師師部副長官。

1913年,吳佩孚隨第三師南下鎮(zhèn)壓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為了使吳佩孚真正成為自己的親信,曹錕開始重用吳佩孚。事后不久,曹錕就保薦吳佩孚做了第三師第六旅少將旅長,統(tǒng)領6000多人馬。吳佩孚終于成為北洋軍閥中數(shù)得上的大將。

1916年,鎮(zhèn)壓護國運動時,吳佩孚率第六旅一路進軍順利,從援戰(zhàn)瀘州,到攻占藍田壩、太安場,為北洋系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后來又攻占了納溪,對當時在軍事上屢遭挫敗的袁世凱來說,猶如打了一針強心劑,精神為之一振,袁世凱得到這一消息后,即下令劉對前線將士進行封賞,吳佩孚被袁特封為三等男爵,并晉升為陸軍中將。

袁世凱帝制敗亡后,吳佩孚被調回保定。戰(zhàn)爭使吳佩孚充分認識到軍隊的重要性。因此,這之后,吳佩孚四處招兵買馬,收羅軍事人才,幾年后,他不僅恢復了因戰(zhàn)爭而損失慘重的第三師,而且又編練了擴充三倍多,還使曹吳的軍隊成為北洋系的一支勁旅,為其以后在軍閥中稱雄打下了基礎。

吳佩孚鎮(zhèn)壓辛亥革命與“二次革命”及護國運動的大將

張勛復辟失敗后,直系首領馮國璋當了上代總統(tǒng)。而皖系段祺瑞卻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對馮極不買賬。這可把曹錕難壞了,他一方面懾于段祺瑞的勢力,不敢冒犯,另一方面,他更不愿得罪馮國璋。曹錕左右為難之際,吳佩孚為其定謀設策:內助馮,外則顧全北洋派的面子,不公開反段。對此曹錕非常滿意,于是,曹錕命吳佩孚隨軍駐漢口,代理第三師師長兼前敵總指揮,他幾乎把自己的全部“家當”都交給了吳佩孚。從此,吳佩孚成了曹錕的心腹大將,成為直系軍閥的頂梁柱。

1926年,南方的廣東革命政府開始北伐。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發(fā)表了北伐宣言;7日,國民革命軍正式誓師北伐。而在此前,北伐的先遣隊已開赴湖南,鞏固北伐的前沿陣地。7月初,北伐軍兵分三路進軍湖南。在廣大工農群眾的熱情支持下,北伐軍一開始就占了優(yōu)勢,吳佩孚的軍隊被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7月12日,北伐軍占領長沙。

這時,吳佩孚陷于南北兩線作戰(zhàn)、顧此失彼的困境中。直系內部的一些將領認為吳佩孚的老巢在湖北,南重于北,應抽身南下,將進攻南口的指揮權交給奉系??墒?,吳佩孚即認為如果自己放棄進攻南口的指揮權,而南下主持湖北的戰(zhàn)事,那京漢線北段的地盤,就會被奉軍奪去,致使無法繼續(xù)控制北京政權。因此,他不管南方的告急電報多么頻繁,還是咬緊牙關發(fā)誓:“南口一日不克,本總司令一日不能南下?!蓖瑫r,他督促孫傳芳出兵,要求唐繼堯援助,以緩南方形勢。但是孫傳芳為了避免卷入漩渦,對湖南戰(zhàn)事采取了坐山觀虎斗的態(tài)度。吳佩孚無可奈何,只得厚著臉皮,派其秘書長同奉軍代表協(xié)商,表示愿意把北方軍事完全交由奉軍負責,自己則預備逐步抽出兵力,全力對付南方。從7月19日起,進攻南口的主力和指揮大權遂由奉軍方面擔任。8月14日,國民軍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被迫放棄南口。北方的南口戰(zhàn)役剛結束,南方戰(zhàn)場上吳佩孚的“聯(lián)軍”已無法抵御北伐軍勢如破竹的攻勢。8月22日,北伐軍攻克湘北重鎮(zhèn)岳陽,打破了吳佩孚固守待援的計劃,使革命戰(zhàn)爭迅速推進到湖北境內。隨后,又以風卷殘云之勢,接連攻克通城、崇陽、蒲圻等縣,直逼汀泗橋。吳佩孚接到岳陽守軍的十萬火急電報后,立即命令齊燮元駐長辛店,行使總司令職權,指揮北方軍事,自己則率軍星夜南下增援。自此起吳佩孚在北方的勢力一落千丈,部隊逐漸瓦解。

8月25日,吳佩孚急匆匆趕到武漢,在查家墩司令部發(fā)布了“死守汀泗橋”的命令。汀泗橋為鄂南第一門戶,地勢險要,西、南、北三團環(huán)水,東面山崖聳立。只有南面有粵漢鐵路可通,而鐵路橋東,河深難渡,這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險要據(jù)點。自古以來,汀泗橋是兵家必爭之地。為“死守汀泗橋”,吳佩孚遷司令部于賀勝橋,集重兵于汀泗橋,企圖憑借汀泗橋的天險據(jù)守,求得一個暫時喘息的機會。同時,他不斷發(fā)出電報,急調京漢線各部隊星夜馳援。

8月26日,北伐軍發(fā)起對汀泗橋的總攻擊。直軍盡力死守,吳佩孚親率衛(wèi)隊到陣地督戰(zhàn),并組織八個大刀隊,分八路監(jiān)視各軍,下令:“退卻者,殺無赦!”凡遇臨陣退卻者,不分官兵,大刀隊揮刀便砍。就在那一天,吳佩孚當場處決臨陣退縮的中、下級軍官達九名之多,因逃退被大刀砍掉腦殼的士兵不計其數(shù)。北伐軍攻了一晝夜,進展不大。27日拂曉,作為預備隊的葉挺獨立團,被調來參加戰(zhàn)斗。葉挺獨立團進入陣地后,從右翼高山往下猛沖,第四軍其他部隊鐵路兩側配合,吳佩孚的軍隊在夾擊下,被打得暈頭轉向,倉皇潰退。這時候,吳佩孚氣得兩眼血紅,幾近瘋狂,親自手持大刀隨同大刀隊一起舉刀飛舞,轉眼間砍殺其潰兵一百余人。然而,即使刀光閃閃,人頭滾滾,也阻擋不了部下官兵的四散潰逃。當日上午,北伐軍占領了汀泗橋,又乘勝追擊,拿下了賀勝橋,打開了通向武漢的最后一道門戶。

吳佩孚敗退至武漢,緊閉城門,以守待援。為“死守武漢”,吳佩孚不斷發(fā)電報催促各方面迅速派兵來援。但是,京漢線上吳所屬的各支部隊,見勢不妙,各懷鬼胎,雖經嚴電催促,卻遲遲不來。楊森、袁祖銘忙于內部的爭斗,無兵可派,孫傳芳自感境況不妙,也按兵不敢動。因此,吳佩孚所有這些求援電報發(fā)出后,都像石沉大海,永無回復。在內外交困下,吳佩孚自知大勢已去,從漢口逃往河南。被困在武昌城內的吳佩孚殘部,在外無援軍、內無彈糧、軍心瓦解的情況下,成為甕中之鱉。北伐軍占領了武漢,這從根本搗破了吳佩孚的巢穴,斷絕了吳佩孚的生命(因為吳佩孚的生存靠的是漢陽兵工廠和武漢之餉源),“可算從根本結果了吳佩孚”。從此,逃到河南的吳佩孚盡管一再收拾殘兵敗將,以謀反攻,但在國民軍和北伐軍的強大攻勢面前,直系內部將領人人自危,擁兵自重,各找出路,吳佩孚好不容易收羅的殘軍,還未來得及同北伐軍交戰(zhàn),就自行瓦解了。

吳佩孚在大勢已去,只能于1927年6月,渡江南下、西逃入川,暫時投靠四川軍閥楊森。在逃竄途中,他的一行人馬,疲乏零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行至灰店鋪時,當?shù)赝练苏`認是商隊,企圖搶劫,一槍將吳佩孚的秘書長擊斃;再到太平店渡河之際,又遭到已改投馮玉祥的原部將張聯(lián)陛的堵截,硬拼之下,吳佩孚僅率二百余殘兵狼狽過江,連夜向南障逃竄。以后,他為避免沿途守軍的截擊,只得帶領殘兵敗將,專揀土匪出沒的荒僻小路逃跑,凡過一山寨,必先命士兵手持“吳佩孚”的大張名片,向盤踞一方的“綠林好漢”借路,幸虧“盜亦識貨”,一路尚通暢無阻。7月,他終于抵達巴東,由楊森迎至白帝城,以此暫作棲息之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寓居北平。全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曾拒絕出任偽職。1939年11月24日,吳佩孚吃午飯時,餃子餡里肉骨頭渣子正好嵌入左邊一只鑲有金牙套槽牙的牙縫里,疼痛難忍。家人急忙請醫(yī)院里牙醫(yī)來寓診治。醫(yī)院派來的牙醫(yī)是日本人伊東,當場就替吳佩孚拔去了這顆槽牙。但到第二天,吳佩孚牙疼不見好轉,而且左顎高腫,渾身忽冷忽熱。家人又從天津請來中醫(yī)郭眉臣來診治。吳服用了幾劑湯藥后仍不見效。以后又遍請名醫(yī)診治,可是吳佩孚左顎腫痛越來越劇,甚至連粥和水都難以下咽,漸漸地兩腮盡腫,喉頭發(fā)炎,神情也恍惚了。12月4日下午3時,日本特務川本芳太郎攜領日本軍醫(yī)寺田及護士,由華北大漢奸齊燮元陪同來到吳宅。寺田稍作檢查后,告訴川本這病非動手術去膿不可。川本不征求陪伴在一邊的吳佩孚老婆的意見,竟自作主張地立即要寺田給吳佩孚動手術。齊燮元也在旁極力“勸慰”吳的家屬,要他們放心。但手術后,吳佩孚一直處于昏迷狀態(tài),當晚就斷了氣。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