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數:2633  |  更新時間:2012-08-20 17:03:13  |  分類:

軍史鄉(xiāng)土

第22章

許多內地人民遷到匈奴地區(qū),與匈奴族人民雜居,一起開荒種地,密切了民族關系。為了防止匈奴貴族南下掠奪,秦政府調集大量人力,把原來幾個國家分別修筑起來防御匈奴貴族的城墻,連接起來,筑成一道西起臨洮(甘肅岷山縣北),東達遼東(遼寧遼陽北),綿延幾千里的城墻,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秦政府對東南沿海、珠江流域一帶以及西南的貴州、云南、四川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區(qū),也進行了開發(fā)和治理。這些措施,對于消除分裂割據,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都起了積極作用。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焚書坑儒,燒了許多《詩》、《書》等著述和書籍,殺了一批儒生,壓制了思想文化的正常發(fā)展。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置酒歡宴群臣。仆射(yè葉)周青臣祝酒,稱頌秦始皇平定天下。把分裂的諸侯國改為郡縣,沒有戰(zhàn)爭之患,自古以來,沒有誰能比得上。博士淳于越出來反對郡縣制,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李斯反對這種論調,認為法隨時變,并指出這種以古非今的言論惑亂民心,不利于政令的貫徹執(zhí)行,應該嚴加禁止。因此建議:除博士官藏書和秦國史書以外,所有的《詩》、《書》、百家語和史書一律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殺頭,以古非今的滅族;醫(yī)藥、卜筮、種樹(農業(yè))的書不燒;禁止私學,愿學法令的,“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平日甚得秦始皇信任的方士盧生曾對秦始皇說過,如何才能得到“不死之藥”。根據盧生的建議,秦始皇曾自稱“真人”,不再稱“朕”。盧生等也因此而受到過秦始皇很多賞賜。正是盧生等人,曾經背后“譏議”過秦始皇,說他“貪于權勢”,并棄官逃走。秦始皇聽說大怒,下令追查。于是,秦御史對在咸陽的方士儒生進行了審問,這些方士儒生互相告發(fā),秦始皇親自為其中的460多個人定了死罪,下令在咸陽城郊坑殺,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在思想領域內推行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他自己說過“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在秦始皇看來,焚書坑儒也許是一種“統一思想”,建立文化專制主義,鞏固秦王朝統治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焚書的結果,除了造成對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摧殘破壞以外,并起不了“統一思想”的作用。坑儒卻造成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破裂,削弱了秦王朝的統治基礎。毫無疑問,焚書坑儒的做法,是殘暴的,也是愚蠢的。其根本目的,正如魯迅所指出的那樣,是“愚民政策”。兩千多年前的《史記》一書中,就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意得欲從”,一天比一天驕傲,“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秦始皇為了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對當時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但是,這些措施都是從地主階級利益出發(fā),為鞏固秦始皇的皇朝統治而采取的。萬里長城的修筑長城是人類偉大的工程之一。它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抵河北的山海關,蜿蜒不斷,氣勢雄偉。沿途通過甘肅、寧夏、內蒙、山西、河北五省、區(qū)。越過重山峻嶺,橫渡黃河、沙漠,號稱萬里。沿著這座雄偉的城墻,碉堡、烽火臺踞險而布,關塞、水口因地而置。這樣雄偉的建筑,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長城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促使中原地區(qū)的農業(yè)經濟迅速發(fā)展,手工業(yè)也得到了發(fā)展,形成一批如邯鄲、臨淄、燕都、咸陽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居住著匈奴等游牧民族。他們善騎馬,流動性大,行動迅速,經常越過黃河進行騷擾,使中原地區(qū)的農業(yè)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騷擾,與他們毗鄰的魏、秦、趙、燕等國筑起了北部長城。與此同時,中原各國為了互相防御,在它們各自的邊境上也筑起了長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長城分為兩類:一類是為抵御游牧民族騷擾的北長城,有保衛(wèi)中原地區(qū)先進生產方式的作用;另一類則是中原各國之間互相防御的城墻。秦代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隊北逐匈奴,大修長城。

如今東起遼東西至甘肅岷縣的長城就是在原先燕、趙、秦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筑的,是古代世界上最偉大的萬里長城。它西起臨洮(即今甘肅岷縣),東北沿著黃河從高闕(內蒙狼山西)起利用趙國長城,沿著陰山經河套地區(qū),包括九原、云中、雁門、代郡。再往東接燕國長城,沿燕山山脈北支,包括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五郡。秦長城雖利用秦、趙、燕三國所筑長城的舊基,但向北擴展了不少,長度也遠比戰(zhàn)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長。秦長城較今長城偏北,至今許多地方仍保存秦長城的遺跡。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因土呈紫色而得名;又如甘肅岷縣城西、開城縣北均有秦長城的遺址。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它的爆發(fā),是秦皇朝暴虐統治的結果。在秦始皇的統治下,秦代田租口賦“二十倍于古”,徭役更是繁重到了極點。秦始皇修陵墓,筑宮殿,大興工木,勞民傷財。據估計,秦代人口約2000萬,而經常服役的竟達200萬人之多!

秦代刑罰異常嚴酷。刑名繁多,手段殘忍,株連三族,什伍連坐,以致社會上出現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慘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秦二世掌權,對人民的壓迫變本加厲,“賦斂愈重,戍徭無已,”階級矛盾更加激化了。為壓制人民反抗,刑罰越來越嚴酷,“(受)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人民忍無可忍,“欲為亂者,十室而五,”決心起而反抗,革命形勢已到一觸即發(fā)的程度。公元前209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大澤鄉(xiāng)起義陳勝,又名陳涉,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縣西)人,家境貧寒,曾為人傭耕,雇農出身。吳廣,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貧苦農民。公元前209年7月,他們和900個貧苦農民,在秦朝兩個尉官監(jiān)押之下,一起被征發(fā)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密云縣西南)。走到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北),遇上連日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漁陽。按照秦朝法律,失期當斬,死亡威脅著每一個人。陳勝便和吳廣商議:現在逃亡是個死,起來造反也不過是個死,同樣是死,為什么不拼死干出一番事業(yè)來呢?他們又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勢,認為只要敢于舉起義旗,必能得到天下響應。于是,決心發(fā)動起義。陳勝、吳廣奪了兩個押隊尉官的武器,把他們殺死。然后,集合全隊,陳勝對大家說:咱們遇雨失期,依法當斬,即使不殺我們,戍邊的人也有十分之六、七被折磨死。壯士不死便罷,死就應該死的壯烈?!巴鹾顚⑾啵瑢幱蟹N乎?。ㄍ鹾顚⑾?,難道是天生貴種嗎!)”經過陳勝的動員,900個戍卒同聲高呼:我們擁護你!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