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愛國教育 >道德經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二章 修身立命之道1
第二章 修身立命之道1
作者:劉加臨   |  字數:11120  |  更新時間:2015-03-19 11:43:07  |  分類:

愛國教育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那個時代,政治比較動蕩,處于政治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道德經中去了,并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

自古,修身立命對于名士來說,都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學會了修身立命的本領,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如果,連最基本的入世素質都不具備,就不要妄想有大發(fā)展了。

所以,老子深諳這個道理,把修身立命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在道德經中加以闡述。

不自矜,故長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道德經·第22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李自成

久。

三國時期的楊修為什么會招來殺身之禍?

還不是他自恃才高、傲氣太盛,他的傲氣惹惱了曹操,日積月累,最終因“雞肋”命喪黃泉。

闖王李自成率大軍馳騁疆場,轉戰(zhàn)東西,其氣勢之浩大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可為什么最終也會慘遭失敗呢?還不是因為傲氣。闖王率大軍進駐北京城后,張燈結彩,天天過年,結果傲氣磨鈍了起義軍的銳氣,使起義功敗垂成,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有傲氣的人大都從個人著眼,一切從個人出發(fā),張揚自己無視他人,以一己之私傲視萬物于腳下,這時的傲氣就成為羈絆個人發(fā)展、破壞群體關系的一劑毒藥,它所導致的是一種唯我獨尊、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自戀情結,同時相行而生的是一種排斥他人、拒絕合作、蔑視群體、崇尚個人的排他情結,從而形成一種自戀自娛的狹隘的個人空間。

與此同時,自傲也是令人失敗的根源所在。三國演義中的“關云長大意失荊州”一節(jié)與其說是關羽大意還不如說是關羽的自傲更確切。

遜曰:“某奉吳侯命,敬探子明貴恙?!泵稍唬骸百v軀偶病,何勞探問。”遜曰:“吳侯以重任付公,公不乘時而動,空懷郁結,何也?”蒙目視陸遜,良久不語。遜又曰:“愚有小方,能治將軍之疾,未審可用否?”蒙乃屏退左右而問曰:“伯言良方,乞早賜教。”遜笑曰:“子明之疾,不過因荊州兵馬整肅,沿江有烽火臺之備耳。予有一計,令沿江守吏不能舉火,荊州之兵束手歸降,可乎?”蒙驚謝曰:“伯言之語,如見我肺腑,愿聞良策?!标戇d曰:“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唯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泵纱笙苍唬骸罢媪疾咭??!庇墒敲赏胁〔黄?,上書辭職。

孫權

陸遜回見孫權。孫權乃召呂蒙還建業(yè)養(yǎng)病。蒙至,入見權。權問曰:“陸口之任,昔周公瑾薦魯子敬以自代,后子敬又薦卿自代,今卿亦須薦一才望兼隆者代卿為妙?!泵稍唬骸叭粲猛刂?,云長必然防備。陸遜意思深長,而未有遠名,非云長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濟?!睓啻笙?,即日拜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代蒙守陸口。遜謝曰:“某年幼無學,恐不堪重任?!睓嘣唬骸白用鞅G?,必不差錯。卿無得推辭?!边d乃拜受印綬。連夜往陸口,交割馬步水三軍已畢,即修書一封,具名馬、異錦、酒禮等物,遣使赍送樊城見關公。

時公正將息箭瘡,按兵不動。忽報:“江東陸口守將呂蒙病危,孫權取回調理。近拜陸遜為將,代呂蒙守陸口。今遜差人赍書具禮,特來拜見?!标P公召入,指來使而言曰:“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眮硎狗馗嬖唬骸瓣憣④姵蕰鴤涠Y,一來與君侯作賀,二來求兩家和好。幸乞笑留?!惫饡曋?,書詞極其卑謹。關公覽畢,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禮物,發(fā)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見陸遜曰:“關公欣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边d大喜,密遣人探得關公果然撤荊州大半兵赴樊城聽調,只待箭瘡痊合。便欲進兵。

阿奎那

呂蒙正是抓住了關羽的這個“傲”,才故意稱病讓陸遜頂替位置迷惑關羽的。結果關羽果然中計,撤走了防守東吳一方的兵馬、降低了對東吳兵馬的預防,才使得呂蒙偷襲成功,丟掉了賴以保身的荊州,落了個敗走麥城、兵敗被殺的悲慘結局。

意大利哲學家阿奎那將“驕傲”列為人的七種罪之首,而毛澤東同志也曾專門撰文強調中國人需“戒驕戒躁”,都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明驕傲的思想萬萬要不得。因此,我們也只有遵循老子“不自矜,故長”的智慧、摒除傲氣,才能使自己進步、在人生的舞臺上更加成功。

徐悲鴻

國畫大師徐悲鴻先生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鼻鞍刖浜苊鞔_地告誡了我們:人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賞——看自己一朵花,看別人豆腐渣,而應該尊重別人,不要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那樣根本無法提高自己,只能讓自己在自傲自負中一天天墮落下去。

傲氣,一是盛氣凌人,傲慢自負,自我感覺良好,也許某一方面高人一等,優(yōu)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并無過人之處,只是虛張聲勢,故弄玄虛罷了。不管屬于哪一種類型的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蔑視別人習慣仰面朝天,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若問此人為何這般德行,是自負,自以為了不起,自高自大,盈氣于內,形態(tài)于表,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不可一世的表現(xiàn)用來傲視別人。因此,傲氣會使人陷入困境,進而導致失敗。

不驕傲傲慢,所以能夠進步。老子的“不自矜,故長”,就是告誡人們一定只要戒除傲氣,一定可以進步、可以成功。

圣人被褐而懷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道德經·第70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

私心雖然是人的本能,然而有的人私心輕,在大事上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些人雖有私心,但能顧全大局頭腦比較清醒;另外一些人則私心過重,為了一己之私簡直是不擇手段,秦檜就是一個“私”字太重的人,因此他做出來的事不但令人厭惡,最終還害了他自己的性命。

秦檜的孫子秦塤,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秦檜夫婦跪像

秦檜便背后為秦塤各處打點。在考官人選的確定上,秦檜花費了不少心思,選擇了御史中丞魏師遜、右正言鄭仲熊、吏部郎中、權太常少卿沈虛中、監(jiān)察御史董德元等人為知貢舉,都是秦檜的心腹,只有主考官陳之茂平日與自己沒有什么來往。秦檜只好派人偷偷暗示他:將秦塤取為第十名。

進士考試分為省試和殿試。省試,由尚書省的禮部主試;殿試,由皇帝對會試取錄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fā)策問,也稱廷試。參詳官董德元,于騰錄處取得到秦塤的試卷,喜形于色地說:“吾曹可以富貴矣!”又將試卷傳與眾人看,說:“此卷子高妙,魁等有余?!比欢骺脊訇愔瘏s并不賞識秦塤之文,他看好了名為陸游的士子,不畏權勢,不聽別人的威脅之詞,將其取為第一名。

趙構

省試之后的廷試,秦檜又奏以湯思退為編排(負責考試的官員),以師遜為詳定(調查、評定試卷的官員)。

高宗御射殿,策試正奏名進士,策問諸生以師友之淵源,志所欽慕,行何修而無為,心何治而克誠。秦塤和第二名曹冠早有準備,對答如流。曹冠是秦檜的館客,曾教過秦塤。

高宗讀了二人的策論,發(fā)覺通篇都是秦檜、秦嬉說過的話,無非是攻擊程頤一派的學說,心中不悅。又讀了其他幾個的策論,發(fā)現(xiàn)其中一篇主張重用同心同德的元老舊臣,且提及存趙之事,字跡剛勁,文采斐然,一看,原來是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的士人張孝祥。高宗異常欣喜,認為張孝祥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提筆,欽定張孝祥為進士第一名,將秦塤定為第三名。

這一年的進士舉,秦塤、秦檜的侄兒秦焯、秦熵,姻黨周寅、沈興杰、館客曹冠皆登上第,士論大為不平。

秦塤沒有高中狀元,心中悶悶不樂。秦檜心中更要難過萬分。宰相肚中能撐船。雖然對張孝祥恨之入骨,表面上卻還得擺出宰輔的大度。他將張孝祥召至尚書省,殷切慰問。

張孝祥

張孝祥時年二十三歲,正是少年意氣、血性方剛之時,加上他天性爽直,對秦檜的為人為政,早有滿腔怨恨,一進來就繃著臉,一句話也不說。

秦檜打量了一下面前的這位青年:面色白皙,下頦有點尖,顯得清瘦,完全是一副文弱書生的模樣。但是他的一雙劍眉和高聳的顴骨,寬闊的前額,以及緊閉的雙唇,卻帶著沉著而剛毅的神氣,更像是一個習武之人。秦檜干笑了兩聲,對張孝祥說:“不唯喜狀元策,又喜狀元詩與字,可謂三絕。”見他不答活,又問:“不知狀元詩何所本,字何所法?”張孝祥見秦檜不住追問,就沒好氣地答道:“無師自通?!边@更觸怒了秦檜,好在秦檜未能著手迫害他,就先一命嗚呼了。(張孝祥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有于湖詞一百七十余首留傳至今。)

參與這次進士舉的知貢舉后來都得到了提拔,只有陳茂之因未順承秦檜之意,遭貶官。

這些只是秦檜私心未果的事例,然而他栽贓陷害岳飛,最后卻使他遺臭萬年。

社會中的一些現(xiàn)象不得不令我們反思——為什么弟兄反目為仇;為什么一些擁有眾多兒女的老人被趕逐大街;為什么有許多工廠破產倒斃……這都是私心在里面的原因——總是想多擁有、多霸占點兒,結果常常是一無所獲。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人算不如天算”。不管你信不信這句話,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尤其是針對那些私心過重,為一己之私而不擇手段的人。面對這樣或那樣看似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誘惑,我們不要失去應有的理智。

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

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道德經·第67篇

現(xiàn)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zhàn),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wèi)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清朝學者吳敬梓講“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就是指以仁義來服人,誰又會不服呢?

“彎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雖然一生殺人無數,但當不該殺時,他也能放人一馬。因此成吉思汗得到了更多人,甚至是敵人的擁護。

吳敬梓立像

一天,成吉思汗率部外出打獵,恰好遇上與自己有仇的泰赤烏部的朱里耶人。部眾請求說:“這是我們的仇人,請您下令把他們殺個一干二凈?!?/p>

成吉思汗望著驚慌失措的朱里耶人,說道:“他們既然現(xiàn)在不與我為敵了,還殺他們干什么?”并喝令想動手的人放下武器,不得動眼前的朱里耶人。

朱里耶人起初頗為疑懼,現(xiàn)在見成吉思汗無心殺他們,便紛紛上前搭話,言談中,成吉思汗得知他們常受泰烏部的虐待,既無糧食,又無帳篷。于是,成吉思汗慷慨地說:“既然如此,那就請你們與我們一起住吧,明天行獵所獲我們平分?!?/p>

成吉思汗

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然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朱里耶人對此非常感動,皆說泰赤烏無道,而成吉思汗才是大度的主子,便紛紛投靠了成吉思汗。此事傳到泰赤烏部后,大將赤老溫也來投靠,就連曾經射殺成吉思汗坐騎的勇士哲別也投到成吉思汗的麾下。

武力可以使人屈服,卻難以使人心服。所以,高明的御人法,就是與人為善,以自己的仁心去換取別人的真心。

1754年,美國獨立以前,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選舉在亞歷山大里亞舉行。以后成為美國總統(tǒng)的喬治·華盛頓上校作為這里的駐軍長官也參加了選舉活動。

選舉最后集中于兩個候選人,大多數人都支持華盛頓推舉的候選人。但有一名叫威廉·賓的人則堅決反對。為此,他同華盛頓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中,華盛頓失言說了一句冒犯對方的話,這無異于火上加油。脾氣暴躁的賓怒不可遏,一拳把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朋友們圍了上來,高聲叫喊要揍威廉·賓。駐守在亞歷山大里亞的華盛頓部下聽說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馬上帶槍沖了過來,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華盛頓一聲令下,威廉·賓就會被打成肉泥。然而,華盛頓是一個頭腦冷靜的人,他只說了一句:“這不關你們的事。”就這樣,事態(tài)才沒有擴大。

第二天,威廉·賓收到了華盛頓派人送來的一張便條,要他立即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賓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華盛頓約他決斗。于是,富有騎士精神的賓毫不畏懼地拿了一把手槍,只身前往。

華盛頓

一路上,威廉·賓都在想如何對付身為上校的華盛頓。但當他到達那家小酒店時卻大出意料之外;他見到了華盛頓的一張真誠的笑臉和一桌豐盛的酒菜。

“賓先生”,華盛頓熱誠地說,“犯錯誤乃是人之常情,糾正錯誤則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對的,你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和解的話,那么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p>

賓被華盛頓的寬容感動了,把手伸給華盛頓:“華盛頓先生,請你原諒我昨天的魯莽與無禮?!?/p>

從此以后,威廉·賓成為華盛頓的堅定的擁護者。

當華盛頓被打倒在地時,是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悔恨終身的事的??少F的是華盛頓能保持冷靜,以一種宅心仁厚的姿態(tài)去面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最終贏得了競爭對手的心。

不論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人們對奉行仁義的人都充滿了敬仰和愛戴。因此,在古代就出現(xiàn)了什么“仁義大俠”、“仁義之師”之類的稱呼。老子對待這個問題是這樣看的——“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焙髞?,孟子對老子的這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愛仁者人人愛之,敬仁者人人敬之。”

漢朝著名的學者董仲舒也很支持老子的這一觀點,在他著的仁義法中,他講道:“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而不在正人”,意思就是首先是要愛別人而不是愛自己,講正義首先從自己做起而不是對別人要求。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灰覀儞碛幸活w仁義之心,終有一天可以得償所愿。所謂“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樣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仁義之心,便能“知交遍天下”。

有生于無,無生于有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德經·第40篇

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著對立面轉化的。就是說,從一開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著有,死代表著無,而這個有是從無開始的。而我們經常說無中生有,就是這個意思。

有這么一個故事:

一位俗士右肩背著香袋,左肩背著葫蘆,看樣子是一個虔誠的香客。

他一見智藏禪師便急切地問:“有天堂和地獄嗎?”智藏回答:“有。”“有佛法僧三寶嗎?”“有?!?/p>

智藏禪師雕像

這俗士一連又問了好多問題,智藏都回答說有。俗士不由得摸摸腦袋:“和尚,你這樣回答問題恐怕錯了吧!”智藏裝作很認真的樣子,把俗士打量一番:“你大概拜見過哪一位高僧了?”“是的,我曾拜見過徑山和尚?!彼资壳妨饲飞怼!澳敲?,徑山是怎么跟你說的?”“徑山和尚說一切都無?!薄澳憧纯催@些吧,”智藏指著滿山景色,“世俗的人說有,談佛的人說無,到底是有還是無呢?”俗士答不上話來。

智藏又問他:“你有妻子嗎?”

“有?!彼资炕貞议_葫蘆蓋喝水,口中“咕咚”一聲,心中也“咕咚”一聲:這老和尚關心這有何用意?

智藏再問:“徑山和尚有妻子嗎?”

“無!”

俗士的目光直勾勾地盯著智藏,你這話問得可有些出格了!

智藏順手摘下一片樹葉,接著用嘴吹去:“這樣說來,徑山和尚說無就對了。”

俗士終于明白過來,朝智藏拜謝而去。

“有”與“無”就是這么對立統(tǒng)一的,原來如此!

我們都見到過蛇蛻皮,蛇在每一次長大的時候都會蛻一次皮,皮留在地上或樹梢上,而蛇卻無影無蹤了。我們如果不是親眼看見一條蛇蛻皮,那我們根本無法知道是哪一條蛇留下的。不管是哪條蛇留下的,都是一樣的,蛇蛻皮代表一條蛇在長大,也表明那條蛇就要死了。蛇也是萬物中的一員,也是道的載體。它秉承道而生,而又秉承道而死,它生的開端也是死的開始!所以它的每一次長大都是向死亡邁進。人類也是一樣。從我們的第一聲啼哭開始,我們不僅證明了自己的生,也證明了我們即將死去。如果我們不出生,也就不會有死亡。所以死亡是一個過程,而不單是一個結果。就像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的時候,已經預示著它將在西方隱沒,而從東到西的這一段時間里,就是一個從有到無、從生到死的過程。但太陽在第二天又會由東方升起,表明它的繼續(xù);人在死前也留下了自己的后代,來繼續(xù)我們人類的存在。世界就是這樣,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之中循環(huán)往復,無窮盡地運轉著。

由老子的“有生于無,無生育有”,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向著對立面轉化的。就是說,從一開始,它就走向它的反面。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象征著有,死代表著無,而這個有是從無開始的。我們經常說無中生有,就是這個意思。

這也使我們明白了大道也是有運動方式的,它體現(xiàn)在萬物的生生死死上,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人是這樣,自然界的萬物也是這樣,包括一草一木,都顯現(xiàn)著道的循環(huán)。所以也才會有這樣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由此我們看到了大道的德行,像一只沒有開端也沒有完結的圓環(huán),轉動不止,永不停息,并且無欲無求柔軟自然,不受任何事物的左右,也不左右任何事物。所以我們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上,在延續(xù)生死循環(huán)的過程中,應效法大道的延續(xù),順應大道的自然柔順,才會平安順利,無災無難。

也就是說,我們是順道而生,也應順道而死。在這一生中,名利是過眼云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苦去爭奪不休,徒勞神傷呢?而往往就是在爭奪這些背離道德的東西時,會有許多禍端生出來,導致自己的煩惱,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爭奪到了,又有什么意義呢?至多還是一具臭皮囊而已。曾有一位名人說的話很符合大道的德行,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這句話是這樣的:人一生下來,就是相互牽著手一路奔向死亡,那么在路上又何苦互相殘殺呢?和平無爭的相伴總要好過你爭我奪的拼斗吧?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币粋€人在事業(yè)上小有成就,就易招來別人的嫉恨。上古的時候人們砍伐樹木,只選擇那些桿直圓粗的樹木,而那些長得弱小的樹木就能免遭砍伐。所以,在復雜的社會之中,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鋒芒畢露,而應藏頭露尾,等待最有利的時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第45篇

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tǒng)治天下。

呂端聰明好學,成年后風度翩翩,對于家庭瑣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達,樂善好施。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命,乘船外出。突然海上狂風大起,巨浪滔天,海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桿,一般人十分害怕,呂端毫無反應,仍然十分平靜地在那里看書。

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胤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xié)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后,便有意提拔呂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么機敏之處”,太宗卻認為:“呂端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涂!”

終于,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在處理軍政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xiàn)出機敏、果敢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淳化五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zhàn)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單獨召見參知政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一定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后,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p>

呂端、寇準都是明大義、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公開地向寇準詢問他與皇帝議事的內容??軠事牰藚味说脑捴兄猓銓⑻诘囊馑既鐚嵏嬖V了呂端。呂端聽后急忙上殿奏太宗說:“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他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賊呢?如果殺掉李母,只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了他們叛亂的決心?!?/p>

寇準塑像

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賊,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一席話,說得太宗點頭稱贊:“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呂端巧妙運用攻心戰(zhàn)術,避免事態(tài)擴大,李繼遷最終又歸順宋朝。

如果說處理李繼遷的問題時,呂端深明大義,努力糾正皇帝的錯誤,避免了大的失誤,那么在關系到江山社稷大事上,一向不計較小事的呂端卻反其道而行之。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上趙光義病危,內侍王繼恩嫉恨太子趙恒英明有為,暗中串通副丞相李昌齡等人圖謀廢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長子,原為太子,因殘暴無道,太宗廢棄了他。呂端知道后,秘密地讓太子趙恒入宮。

太宗一死,皇后令王繼恩召見呂端來見。呂端觀察到王繼恩神色不對,知道其中一定有變,就騙王繼恩進入書閣,把他鎖在里面,派人嚴加看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后?;屎笫芡趵^恩等人慫恿,已經產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圖,見呂端來,便問道:“呂丞相,太宗皇上已經去世了,讓長子繼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趙恒,正是為了今天,怎么能違背他老人家的遺命呢?”皇后見呂端不同意廢太子趙恒,默然不語。呂端見皇后猶豫不定,立即說道:“王繼恩企圖課反,已經被我抓住,趕快擁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后無可奈何,只好讓太子繼承皇位。

太子趙恒在福寧殿即位的那一天,垂簾召見群臣,呂端擔心其中有詐,請求卷簾聽朝。他登上玉階,仔細看了一番,確認是太子趙恒才退了下來。隨后,他帶領群臣山呼萬歲,慶賀宋真宗趙恒登基。

卷簾認準了自己擁立的皇帝才肯行禮,呂端確實是大事不糊涂。正是呂端善于答忍平時的小事,但對于重大問題的細節(jié)卻一點也不忽略,才能完滿地生存于朝廷之中。

在我們?yōu)槿颂幨乐?,應保持清靜無為的德行,做到“大智若屈,大巧若拙”或是我們常說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本來你很勇敢,卻保持怯懦;本來足智多謀,卻保持愚笨。智而示以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此在“遲鈍”中掌握主動。這在外交、談判、經濟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卻依賴糊涂而得以體現(xiàn)。鄭板橋認為,聰明有大小之分,糊涂也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涂乃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涂則是假糊涂真智慧。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人難得糊涂,而大智慧正隱藏在這難得的糊涂之中。

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第22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老子認為“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他覺得有修養(yǎng)、有成就的人對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不存區(qū)別之心?;仡欀袊鴼v史上,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位偉人——周恩來。

在倡導“求同存異”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闡述了新中國外交的一個原則立場: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他在這次會議上發(fā)言說:“我們重視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國,容易對小國不尊重……由于歷史的傳統(tǒng),大國容易對小國忽視和不尊重,因此我們經常檢討自己。到會的各國代表中如果有任何人覺得中國代表團對任何一國代表不尊重,請指出來,我們愿意接受意見并改正?!?/p>

周恩來終身信守了“平等待人”這一諾言。這是他同外國人士經常談到的一個主題。特別是對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朋友們,他時常虛心地詢問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有什么意見,是否發(fā)現(xiàn)我們有大國沙文主義的錯誤。直到他病重任院期間,最后幾次會見外賓時,仍然不倦地說明中國永遠不稱霸的方針。

敬愛的周總理

周恩來在國際交往中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普遍稱贊。他對小國的尊重和體諒,尤其鮮明地體現(xiàn)了新中國平等待人的風格。1954年,許多國家派代表團參加我國建國5周年慶?;顒印T诜峙浣哟蝿諘r,剩下歐洲一個小國外長率領的代表團無人負責。周恩來便自告奮勇負責接待。他說,我們是大國,但不能歧視小國。我們應該尊重別國的民族感情。這件事對外事工作者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令人至今難忘。

周總理的一生都是以“平等待人”為人生準則的,怪不得周總理在逝世這么多年之后,還有這么多人緬懷他、想念他。

人人都有面子,人人同樣都要面子。在這個社會中,人們同樣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人生信條,故而在待人處事上,應該抱著尊重任何人的態(tài)度才行,不要因為工作分工不同而輕視或鄙視他人。

某單位有兩個年輕人住單位的集體公寓。兩人也許都在戀愛階段,經常很晚才回宿舍。其中一個后半夜回來了,總是一邊敲門一邊呵斥值班老人。老人夠忍的了,三更半夜的爬將起來為他服務。一次,老人剛準備開門,門外的年輕人嫌老人動作慢,大聲罵道:“我當你睡死了,叫了半天不見動靜?!崩先思衣犚娏耍掌痂€匙轉身回屋睡覺去了。年輕人叫嚷了半天,老人就是沒搭理,只好在外面轉到天亮。另一個年輕人就有禮貌多了,每每經過門口,一定向老人打個招呼問聲好;無論有多么要緊的事,到了門口都一定下車點點頭;晚上回來,無論早晚,總是輕輕地叩門,“大爺大爺”甜甜地叫。值班老人預知他回來似的,很快就笑吟吟地快步把門打開。因為工作關系,這個年輕人有段時間每天都要很晚才回來,他首先想到的是老人家的睡眠,就和他商量:“我天天打攪您,實在不好意思。如果能給我配把鑰匙,晚上就不會打攪您老的好夢了,不知您是否同意?”值班老人一聽樂了,謝謝兩字說不停,很快就給這個年輕人配好了新鑰匙。

由于個人差異,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同樣存在著差異,這樣的差異就使一些人的內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在自認為毫無利用價值、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他們顯得高人一頭,對于這些人總是一種不屑一顧,甚至有些人對他們還略帶鄙視。在某些城市里,總有些人自認為是“城里人”對于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村人或者外地人,橫挑鼻子豎挑眼生怕他們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動不動就對這些人來一句“鄉(xiāng)下人怎么怎么樣、外地人怎么怎么樣”,其實這些人又比他們強多少呢?這些人充其量能夠稱之為“小市民”階級,他們有的生活甚至還不如個別的外來務工人員。

其實,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尊重他人意味著尊重他人平等的人格,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是每個人應有的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和方式。不因人們之間所存在的先天或后天的差異而區(qū)別對待,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受到別人的尊敬。

人生路漫漫,世間存百態(tài),世象有紛繁,每個人在生命舞臺上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因而,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但不管怎樣,面對生活,我們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應擺正心中的天平。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