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有許多治國安邦的名言,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學(xué)習的典范。其中,老子被唐代的統(tǒng)治者奉為祖先,他的思想也得以傳承下去,影響了唐代幾百年。
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種治國安邦之法,以保自己的基業(yè)能萬古長青。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許多安邦治國的妙法,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治國安邦的政治體系。
歸納起來說,老子的政治主張是君主無為而治,國家是小城邦一樣的國家,提倡公平、簡政、反戰(zhàn)、寡民、愚民。但是,在那個動蕩的社會時期,這樣的政治思想無疑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型。
在人類文明孕育發(fā)展的童年時期,這一政治主張是美好的,應(yīng)該說也是人類永恒的理想。
圣人之治,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道德經(jīng)·第3篇
不推崇賢能的人,使百姓不會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使百姓不會去偷盜;不炫耀能引起貪心的東西,使百姓的心里不會迷亂。
“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闡發(fā)的是治國要實行無為而治的策略的思想。無為治國就是國君不妄加干涉百姓的生活與生產(chǎn),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政治清明,實行寬松的政策,沒有苛捐雜稅,沒有戰(zhàn)爭兵役。這樣的治理方式,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歷史上,有許多的統(tǒng)治者都認識到了老子“無為而治”的真正含義,國家取得了經(jīng)濟繁榮、政治昌盛、人民安居的功績。晉朝的皇帝司馬炎正因為實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而解決了內(nèi)憂外患,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
公元265年,司馬炎以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禪位幾乎一樣的形式,接受了魏帝曹奐的禪讓,建立晉朝。
司馬炎
司馬炎即位后,首先要處理的是內(nèi)憂外患。這內(nèi)憂是他的父祖帶來的。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皇位鋪平道路,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曾經(jīng)對曹氏家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人們?nèi)匀粚Υ诵挠杏嗉?。外患即是東吳,蜀漢已平,而此時的東吳雖不足以與西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因此,要解決內(nèi)憂外患,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就必須采取懷柔政策。于是司馬炎剛即位,就下令讓已成為陳留王的魏帝載天子旌旗,以魏為正朔,以魏之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為上,上書于君不用稱臣,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中一人為駙馬都尉,然后又徹底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這一箭三雕之法,緩和了朝廷內(nèi)患、安定了蜀漢人心,還贏得了吳人的好感,進而為吞并東吳取得了主動權(quán)。
司馬炎畫像
為了使國家從動亂的環(huán)境中擺脫出來,為統(tǒng)一打下牢固的基礎(chǔ),無為與寬松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之策。司馬炎力求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中充分體現(xiàn)這一點。但是“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司馬炎在緩和了朝廷的內(nèi)患之后,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目的,他決定出兵伐吳。
公元279年,司馬炎下令,晉軍20萬伐吳。吳軍為了阻擋晉軍的進攻,也早有準備,他們在長江的險要之處,布下長長的鐵鏈,又在江中埋了長丈余的鐵錐,企圖使晉軍的戰(zhàn)艦陷入尷尬的境地。王溶是個有謀略的將軍。他早就做好伐吳的準備,在益州督造了大批戰(zhàn)船。這種戰(zhàn)船很大,能容納兩千多人。船上還制造了城墻城樓,人可以站在上面四面眺望。所以也稱作樓船。見吳軍的防御如此,王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吩咐晉兵造了幾十只大木筏,每個木筏上面放著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槍,還在木筏上灌足了麻油,一點就著。他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兵士帶領(lǐng)這一隊木筏隨流而下。當這些木筏碰到鐵錐的時候,那些鐵錐的尖頭就扎進木筏底下,再被木筏掃掉了,碰到攔在江面的鐵鏈以后,王溶命令點燃木筏,一時間,木筏燃起熊熊大火,燒了一段時間以后,那些鐵鏈鐵鎖都被燒斷了。王溶的水軍清除了鐵錐和鐵鏈,戰(zhàn)船就輕而易舉地進入東吳的地界,很快就和杜預(yù)中路的大軍會合。
他們一路南下,直驅(qū)建業(yè)。這時,另一路陸路大軍在王渾的率領(lǐng)下也勢如破竹,合圍建業(yè)。在兩路大軍的夾攻下,建業(yè)城中的孫皓成了甕中之鱉,只得素車白馬,肉袒而縛,投降西晉。
司馬炎滅吳之后,完成了西晉的統(tǒng)一,也結(jié)束了漢末群雄割據(jù)、三國鼎立的分散局面。這與司馬炎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老子希望治國者除了要崇尚有賢德的人,懂得律己以外,還要讓百姓懂得謙虛上進,懂得追求知識,懂得去除私欲,懂得強身健體,使百姓不愿想不美的事情,也不愿干不美的勾當,那天下就自然太平。
本篇中說,治國者不崇尚有賢德的人,百姓就不會謙虛上進;君王貪財,百姓就難免要成為強盜;治國者有私欲,百姓就肯定會作亂。
要治理好國家,首先是治國者要“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然后百姓才會“無不治”。就是說治國者必須先使百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然后才能讓百姓“知不敢,弗為”。
治理國家是要讓百姓得到滿足,而不是治國者自己得到滿足。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道德經(jīng)·第58篇
政治寬厚,人民就淳樸。政治嚴苛,人民就狡黠。
老子主張治人要寬厚,他反對刑政,反對用刑罰處理人,用制度壓制人,認為治人不一定非嚴不可、非苛不可,強化自身修養(yǎng),以自身的清與靜、公與廉,更能治好人、治好事。
漢宣帝時的丞相丙吉,寬厚待人,懲惡揚善。尤其是對下屬,從不求全責備。對好的下屬,他大力加以表彰;對犯了過失的下屬,只要是能原諒、寬容的,他都盡可能地原諒、寬容他們。
丙吉
丙吉有一個車夫,駕車的技術(shù)很好,其他方面也沒有什么問題,就是有一個毛病——喜歡喝酒。他經(jīng)常喝得大醉,出門在外也是這樣。
有一次,丙吉出門辦事,帶了這個車夫駕車。殊不知他這次喝得大醉,車子還在路上,他就嘔吐起來,把車上的座席都弄臟了。車夫一見自己弄臟了座席,嚇得不知怎么才好。但丙吉并沒有多說什么,只讓他把車上的污跡擦干凈,然后又趕車上路。
回到相府,管家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生氣,狠狠地訓(xùn)斥了車夫一頓,并向丙吉建議說:“大人,這個車夫?qū)嵲谑遣幌裨?,干脆把他趕走算了!”
丙吉搖搖頭說:“不要這樣做。因為他喝醉酒犯了一點小小的過失就趕走他,你讓他到哪里去容身呢?他不過是弄臟了我的座席罷了,算不上什么大罪,還是原諒他吧,我相信他自己會改正的?!?/p>
管家這才沒有趕走那個車夫。車夫知道是丞相的寬宏大量才保住了自己的工作后,內(nèi)心非常感激,決心報答丞相。從此更盡心盡意地趕車,酒也喝得少多了。
車夫原本是邊疆人,熟知邊防報急方面的事情。有一次,他在長安街上看到一名驛站的官員疾馳而過,猜想一定是邊境上發(fā)生了什么緊急的事情。于是他緊跟著到驛館里去打聽消息,果然得知是匈奴入侵中郡和代郡,那里的郡守派人告急。
車夫立即回到相府,把自己探聽到的情況向丙吉報告。丙吉知道宣帝馬上會召自己進宮商議,便叫來有關(guān)方面的下屬,向他們了解被入侵地區(qū)的官員任職以及防務(wù)等方面的詳細情況,思考了對策。不一會兒,漢宣帝果然召見丙吉和御史大夫等人商議救援之事。由于丙吉事先已知道了消息,并且有所準備,所以胸有成竹,侃侃而談,很快提出了可行的救援辦法。而御史大夫等人卻是倉促進宮,一點消息也不知道,對被入侵地區(qū)的情況也不太了解,一時間根本就說不出什么來,更不用說切實可行的救援辦法了。
漢宣帝
兩相比較,對照鮮明。漢宣帝贊賞丙吉“憂邊思職”,對御史大夫等人卻很不滿意。
退朝后,其他大臣對丙吉十分欽佩,丙吉卻對大家說:“實不相瞞,今天是因為我的車夫事先打聽到消息并告訴了我,使我預(yù)先有了準備。當初,他曾經(jīng)醉酒嘔吐,弄臟了我的車座,我原諒了他,所以他才有今天的舉動?!?/p>
圣人之所以圣明,是因為他們知道滿足,懂得無為的道理,他們能夠體悟大道的德行,他們將天地萬物看成一體,在心中不做任何的分別,所以他們是圣明的。他們的圣明表現(xiàn)在對待任何人都沒有私心,沒有厭惡之心,他們以善良對待善良的人,也以善良對待不善良的人;他們對待誠信的人是誠信的,對待不誠信的人也同樣誠信,沒有分別。因此,我們也應(yīng)效法圣人的做法,真誠地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當我們的真誠感染了別人的時候,也就自然得到了別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任與尊敬,別人也愿意同我們做朋友。
老子為我們講的就是一個一視同仁的道理,也告訴我們與人相處時應(yīng)該如何對待別人。我們常說將心比心,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得到他人的贊同,就要先肯定他人的意見;當我們希望他人尊敬我們時,我們應(yīng)該先尊敬他人。只有將我們同他人的意志放在一個稱盤上,去掉分別心,我們才有可能擁有我們自己的意志。這就像大道一樣,沒有任何區(qū)分待人之心,它對待萬物是一個法則、一個樣子,不會厚此薄彼,更不會媚上欺下,它只會給每一個事物以同樣的恩澤。所以我們也應(yīng)秉承這種美德,敬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而當我們真心實意地熱愛他人的時候也會同樣得到他人的熱愛與關(guān)心,我們從中會感覺到愛與被愛是相等的,像是從兩面感受陽光的照耀。
圣明的人是不會有所隱藏的,他們會讓自己與天下人同德同善、同心同信,與天下人和順同一。當我們達到這個境界時,天下人是我們,我們是天下人,沒有任何分別,我們又何愁不能與天下人輕松、和平相處呢?又何愁不能與天下人互敬互愛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道德經(jīng)·第38篇
上德之人不刻意顯擺自己的德行,所以真正有德。下德之人總是不忘彰顯所謂的“德”,所以無德。上德之人面對功勞和誘惑總是顯得無動于衷,下德之人則不同,他們面上一套,暗地里一套,明明沒什么作為,卻認為自己大有作為。具有大仁愛的人把仁愛發(fā)揮到極致,卻不當作自己的功勞,具有大義之人行了義舉,把自身義舉視為最大的功勞。
三國志中記載:一次,曹操發(fā)布命令說:“吾起義兵誅暴亂,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土大夫共定之。”并說,如果坐享勝利果實,我怎么能心安!于是大封功臣。他在另一次發(fā)布的命令中說:自古以來有作為的君王,何嘗不是與賢人君子共同治天下的!唯才是舉,我得到人才就要使用。在天下大亂、諸侯并起、紛紛逐鹿中原的東漢末年,曹操的人馬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掃平各路豪強,統(tǒng)一北方,功業(yè)可謂大矣,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輝煌的一頁。可曹操在勝利面前,并未自我陶醉,也未居功自傲、貪天之功為己有。而公開宣布這些勝利“乃賢士大夫之力也”。這里,對曹操的此番舉動,且不論是其使用人才的韜略,還是調(diào)動其下屬積極性的辦法,但有一點有目共睹:曹操有著寬闊的胸懷。無論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主要領(lǐng)導(dǎo)者的作用不容否定。但是也應(yīng)承認,在某種意義上,個人的成功,實際是群體的成功。要把成績交給下屬。這點不易做到的,成績對于下屬來講是一種最好的獎勵,而你需要的是更大的成績,你的下屬的成績越大,你的威望和在上層領(lǐng)導(dǎo)面前的成績就越大,成績不一定都要表現(xiàn)出來,不管在什么時候,都不要同下屬爭功,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做一個讓下屬感動的主管,你的前途將永遠光明。例如,在某個公司的年終總結(jié)會上,總經(jīng)理著重表揚了兩組銷售成績較佳的員工,并邀請他們的主管上臺。第一位主管好像早有準備,一上臺便滔滔不絕地暢談他的經(jīng)營方法和管理哲學(xué),好像所做的成績是自己一個曹操
人的,令臺下的同事們心里覺得很別扭。第二位主管,一上臺便感謝自己的下屬,并慶幸自己有一班如此拼搏的下屬,最后一一邀請他們上臺接受大家的掌聲,展示一下各自的風采。
以上兩種類型的領(lǐng)導(dǎo),在員工心目中的印象會迥異,第一種主管是那種搶占功勞的人,不但令下屬不滿,同事也不喜歡那種夸夸其談的口吻;第二位主管能與下屬分享成果,令下屬感到受尊重,自然更加賣力工作。
其實,做出成績的,是誰的功勞,一看自知,每個人的心里都是清楚的,根本不需要刻意突出誰,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像以上的兩位主管,應(yīng)該怎么做才算合理,一比較自可見高下。
一個高明的領(lǐng)導(dǎo),不但會與下屬一起分享勞動成果,有時還會故意把本屬于自己的那份功勞推給下屬,在這樣做時,切勿要求屬下報恩,或者擺出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因為下屬可能會因此而感到自尊心受損,進而采取反抗的行動,如此一來,反而得不償失。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道德經(jīng)·第57篇
使用正道治理國家,使用奇謀詭計用兵,用減少苛政不妄為管理天下。
唐朝大將李靖善于以出其不意的戰(zhàn)術(shù)攻打敵人。
武德四年,唐朝準備消滅盤踞江陵的梁王蕭銑。趙王李孝恭率軍前往征討,李靖為他的長史,總管軍事。當時正是秋季汛期,江水猛漲,洪水洶涌。諸將見此情狀,都主張停兵,等洪水退下之后再進攻。唐軍將領(lǐng)們也請求等待水落后再進軍,李靖說:“兵貴神速。現(xiàn)在我們的兵力剛剛調(diào)集,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趁長江漲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順水揮兵東下,打蕭銑個措手不及,到時,縱然敵人知道我軍到來,也只能倉促應(yīng)戰(zhàn),蕭銑必定為我所擒?!?/p>
李靖
再說蕭銑見江流猛漲,三峽路險,估計唐軍暫時不會進軍,便休兵不防備。他沒有想到李孝恭聽從李靖的意見,率領(lǐng)兩千多艘戰(zhàn)船沿長江東流而下,唐軍一舉攻克了蕭銑的荊門、宜都兩個鎮(zhèn),接著向前推進到夷陵。當時蕭銑已聽說唐軍已大兵壓境,大為驚慌,倉促征兵,然而所征之兵都在長江、五嶺以南,路途遙遠,不能馬上調(diào)集起來,于是只好用現(xiàn)有的殘缺兵力來迎敵。
這時,蕭銑的部將林士弘正率領(lǐng)數(shù)萬精兵駐扎在清江,李孝恭命令大舉進攻,李靖勸說:“林士弘是蕭銑手下的驍將,英勇善戰(zhàn),現(xiàn)在敵人剛剛失去荊門,如果這個時候攻打林士弘,他們必定會拼死抵抗,不易對付。我們最好暫時駐兵南岸,以逸待勞,等他們士氣衰落時再發(fā)動進攻,那樣便可打敗林士弘。”但這次李孝恭并沒有采納李靖的建議,他留下李靖守營,自己率師向林士弘進攻,結(jié)果正如李靖所料,林土弘率部拼力作戰(zhàn),李孝恭兵敗逃跑,奔向南岸。
蕭銑軍大獲全勝后,便沿江大肆搶掠。有的士兵把船只都丟棄了,專門收拾和整理唐軍丟下的軍資,背負很多的戰(zhàn)利品。整個蕭銑軍隊一片混亂。李靖得知敵情之后,趁機揮兵奮擊,大敗敵軍,乘勝直抵江陵城,進入江陵外城,繳獲了敵人的大批船艦。并讓李孝恭把所獲的船艦全都散放到長江中。
將領(lǐng)們對此非常不解,說:“這是打敗了敵人所繳獲的戰(zhàn)利品,應(yīng)當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怎么能夠放棄用來資助敵人?”
李孝恭
李靖解釋道:“蕭銑的地界,南到五嶺以南,東到洞庭湖。我們大軍深入,如果敵人的城池久攻不下,而敵人的援軍又從四面八方趕來,我軍勢必會腹背受敵,進退不成,雖然有船艦又怎么用呢?現(xiàn)在放棄船艦,讓它們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敵方援軍見到,必然會認為江陵城已被攻陷,就不敢輕易進軍了,而是會派偵探前來偵察,他們行動遲緩十天半個月,我軍取勝就有把握了?!笔掋姷脑吹竭@些漂流下來的舟艦,果然猶疑不決,不敢貿(mào)然前進。
隨后,李孝恭派李靖帶輕兵五千為先鋒,乘勝直抵江陵城。林士弘敗后,蕭銑連忙在江南征兵,但唐軍行軍神速,蕭銑的軍隊本源沒有防備,江南的援軍也無法趕到。李靖率前鋒到后,李孝恭也率大軍接踵而至。蕭銑被困在江陵城中,內(nèi)外阻絕,糧食日乏,不得不開城投降。
老子用“以公正就能治理地方,以奇謀就能用兵,以無私就能治理天下”的這個事實,說明治國不能靠太多的禁令和嚴酷刑罰。
老子認為,治國關(guān)鍵是要靠治國者以自己以身作則的品德去影響百姓?!拔覠o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富”。
老子認為,治國應(yīng)該先從治國者自我做起。老子的“先從自我做起”的觀點,與詹何的“向聞治身,不聞治國”的觀點,以及孔子的“治國,治于堂上則可矣”的觀點是一致的。
國家對百姓的束縛越多,百姓就越貧窮,但也不能讓百姓隨便擁有鋒利的武器;國家不能限制百姓的智能,如果百姓的智能被限制了,那么新奇的事物也就不能產(chǎn)生了。治理國家也不能依靠刑具的殘酷,因為殘酷的刑具并不能使盜賊減少。
所以老子指出:治國的最好辦法是用品德去感化別人。也就是說,治國,先要治自己。
百川之王,善處低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道德經(jīng)·第66篇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注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公元742年,唐玄宗連下三道詔書,征召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入京。李白這一年43歲,他一直都向往著建功立業(yè),意氣風發(fā)地來到了長安。唐玄宗在大明宮召見了他。
封建時代,皇帝召見大臣,氣氛是十分尊嚴的,皇帝端坐御座之上,居高臨下,而臣下則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大禮,俯首稱臣。而唐玄宗這一次召見李白,這一切森嚴的禮儀全都免除,他親自坐著步輦(一種由人抬的代步工具)前來迎接。當李白到來時,他從步輦上下來,大步迎了上去;迎入大殿之后,又以鑲嵌著各種名貴寶石的食案盛了各種佳肴來招待李白,唐玄宗還御手親自以湯匙調(diào)羹,賜給李白,并對他說:“卿是一個普通讀書人,可你的李白
大名居然傳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著超凡的詩才,怎么能做到這一點?”
接著又賜他一匹天馬駒,宮中的宴會,鸞駕的巡游,都讓李白陪侍左右。
一個普通的詩人,無官無職,能夠得到皇帝的召見、賜宴,已是非常的禮遇了,而降輦步迎,御手調(diào)羹,更是曠古的隆恩。雖然李白這一次來長安,在仕途上并沒有多大發(fā)展,最后還被客客氣氣地趕出了長安,但唐玄宗的這一次接見,卻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使他終身引以自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非常謙遜,總是處于卑下的地方。
治理天下的道理與此相同,君王若想讓人們相信他、擁戴他,使自己位居人上,他就必須對人民親切一些、謙和一些;君王若想站在人前,就必須把自身利益置于人后,對人民多關(guān)心、多體貼,如此人民覺得他可以信賴,自然會把他尊為領(lǐng)袖。
同理,一個企業(yè)的管理者,只有贏得全體員工的景仰、信任,才能排除企業(yè)潛在的障礙帶領(lǐng)職工勇往直前。日本著名企業(yè)家永野重雄曾頗為感概地說:“經(jīng)營者和雇員如同一輛車上的兩個輪子。在企業(yè)的內(nèi)部,沒有經(jīng)營者和雇員之間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巧妙配合,企業(yè)這部車就難以正常運行?!?/p>
要做到協(xié)調(diào)一致巧妙配合,作為企業(yè)的管理者就必須做到謙和,對員工關(guān)心、體貼,重視員工的利益。香港富麗華國際集團董事長陳麗華,就是一個善于協(xié)調(diào)自己與員工關(guān)系的管理者。
陳麗華
陳麗華的一千三百名工人都住在工廠里,一排排的“夫妻房”也建造得十分精巧。她還包攬了所有工人一年四季的衣服。過陽歷年每個工人一件羽絨服,春節(jié)前她又為每人準備了一件真絲棉襖。
陳麗華花在紫檀事業(yè)上的錢難以計數(shù),但是她看重的是紫檀和一刀一刀為她雕出紫檀王冠的工人。她的比喻樸實無華:“一天吃一頭牛,一年吃三百六十百頭牛,能有多少錢?你有病了,黃金不能把你送去醫(yī)院,還得是人。工人也是一樣,所以處理好人的關(guān)系是最關(guān)鍵的?!?/p>
一個企業(yè)就是一部機器,與員工關(guān)系處理好了,運轉(zhuǎn)就正常了,員工的積極性提高了,有干勁了,這樣才能使企業(yè)蒸蒸日上。
工人是企業(yè)的根基,是企業(yè)良好的內(nèi)部動力,優(yōu)秀的管理者不會因為自己高高在上或是擁有千萬財富而傲視無物,他們對待自己的工人像慈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老子始終贊美能夠為萬物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而自己卻默默地處于卑下地位的道路以及水,此處,老子通過對江海吸收和融會了干川百谷的事實,說明了地位卑下才能獲得萬物的擁戴,能夠成為百谷之王。由此引申到我們做人處世也是同樣道理,應(yīng)該有江海一樣的胸懷和品行,做到真正的謙虛和廉正,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賢下士,不妄自尊大,這樣周圍的人就不會感覺到沉重,也不會使他人受到傷害,就會得到周圍的人的擁戴而不會遭到反對。
心懷天下,得到天下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道德經(jīng)·第49篇
真正圣明的人,不會有執(zhí)著自我的成見,必然以百姓的感受為感受,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
唐明皇李隆基是大家熟知的皇帝,他在當政期間,因為寵信楊貴妃家族,以致引起安史之亂。
當時,長安陷落,他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路經(jīng)馬嵬坡,六軍不發(fā),幾乎釀成覆國身亡的慘禍。后來雖然忍痛讓心愛的楊貴妃縊死,換得隨扈的效忠,度過危機,但他從此就喪權(quán)失勢了。
其實,唐明皇在初期是非常英明的一個皇帝。當武后和韋后相繼禍亂宮闈后,國家已殘破不堪,人心盡失。李隆基以臨淄王繼任大統(tǒng),先后任用姚崇、宋璟為宰相,與民更始,便天下大定,宇內(nèi)升平,“開元之治”就是指那段時候。此外,唐明皇很敬重言官,善納忠告,任用張九齡、韓修等為黃門侍郎。皇帝稍有不妥,他們便上書勸諫,使李隆基左右為難,最后只好選擇向善。
姚崇
有一天唐明皇對鏡自照,嘆著氣說:“我近來是消瘦多了?!鄙砼缘奶O(jiān)馬上拍馬屁說:“都是韓修那個老家伙,處處干涉皇上自由,不能痛痛快快地享樂,叫他滾蛋算了。”
唐明皇答道:“沒關(guān)系,朕雖瘦,天下老百姓一定會肥?!?/p>
這里,唐明皇深知“民為根本”,所以,他自己雖然瘦了,可是百姓“肥”,因而天下大治。只可惜后來唐明皇沉溺于私欲逸樂,不能“慎終如始”,否則他會成為歷史上的明君。
唐玄宗是有愛心的,他愛民如子,寧可自己消瘦,也要讓百姓“肥”。
反觀現(xiàn)在,如果你真誠地愛著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和諧,人與人之間將會更加融洽。
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這就要你做到容納別人,像得道的圣人一樣,沒有私心沒有偏見,有的只是愛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夠輕輕松松地與人相處。
在一般情況下和人相處時,很少有人敢于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讓自我輕松自在、毫無拘束,我們是極愿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希望和能夠接受我們的人在一起。專門找人家錯處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個好親人,好朋友。
請不要設(shè)定標準叫別人的行動合乎自己的準則。請給對方一個自我的權(quán)利,即使對方有某些不是也無妨。
別要求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行動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
要讓你身旁的人輕松自在。
容納別人,愛每一個人,往往具有帶動他人向上的最大力量。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數(shù)學(xué)家納什博士,1995年,不幸產(chǎn)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剛滿三十歲時就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病情反反復(fù)復(fù),成了這家醫(yī)院的常客。他常在校園中徘徊游蕩,煩躁地在圖書館中出出進進,在黑板上莫名其妙地涂寫一些數(shù)學(xué)公式,成了學(xué)校中孤獨的“幽靈”。
在嚴重的心理困頓中,納什得到了周圍群體的熱情關(guān)照和呵護。學(xué)校的親朋同道們常熱情邀請他參加講座、研討會等學(xué)術(shù)活動。人們對他親善、友好,一點都不歧視他,這使他逐漸遠離孤獨。
置于被人關(guān)心的氛圍中,納什感到自己被承認是“社會的人”。他從自我抑郁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開始主動與同事和學(xué)生們接觸交談了。他的社交面越來越廣,對事業(yè)的傾注之情越來越深。他的郁悶之心漸漸被化解,能正常地投入科研活動中,他在電腦的操作中,學(xué)會了編程等復(fù)雜的方法。周圍人熱情的關(guān)注和他對工作的迷戀,使他增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他的心理障礙漸漸排除了。1994年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數(shù)學(xué)家納什博士成為當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xué)獎獲得者。
納什和唐玄宗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在愛的鼓勵下,每個人都能創(chuàng)造奇跡。
某位心理學(xué)家說:“要改變一個人對你的態(tài)度,除了對他表示好意,讓他自己改變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p>
愛是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武器,它能摧毀困住人們心靈的高墻,讓懷疑與仇恨不復(fù)存在,愛會產(chǎn)生更加美好的生活,讓和平永遠成為時代的主題。
善士不武,善哉不怒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
——道德經(jīng)·第68篇
善于做將帥的人不會逞勇武;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會暴怒。
周瑜
孫子兵法上講:所謂百戰(zhàn)百勝,算不上真正的高明:不戰(zhàn)而使敵人屈服的才算是真正的會用兵。所以,軍事手段是以智謀為上,其次是外交,再其次是野戰(zhàn),攻城為最下策。攻城是不得已才采取的措施。有沒有智謀,是看一個將領(lǐng)夠格不夠格的標準。如果僅是敢于拼殺,那不過是一介武夫而已,不能成為將領(lǐng)。可是,將領(lǐng)的智謀是從哪里來的呢?絕不是來自天生的暴脾氣,而是來自冷靜細致的對敵我雙方的可靠分析,也就是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周瑜為人氣量狹小,容易生氣。深諳兵法的諸葛亮,正是利用周瑜不善容忍的性格,才巧妙地用計激怒周瑜,實現(xiàn)了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計劃,也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也使得這位才華出眾的英才,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悵惘中早早地離開了人世。
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八十萬大軍,沿長江擺開陣勢,想一舉拿下東吳,實現(xiàn)他統(tǒng)一天下的夙愿。面對強敵壓境,東吳眾臣有主戰(zhàn)的,也有主降的,弄得吳主孫權(quán)也不知該何去何從。諸葛亮為了實現(xiàn)他在隆中時對天下形勢的分析,造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鞏固孫劉聯(lián)盟,他自告奮勇地去江東游說孫權(quán),共同抗擊曹操。
來到東吳以后,他知道周瑜是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只有說服了周瑜,才能堅定孫權(quán)抗曹的決心。
周瑜是他這次出訪的重點。此時的周瑜,雖心存抗曹的念頭,可在諸葛亮面前故作深沉,不露痕跡,同時也想試探諸葛孔明,故而談及抗曹之事,周瑜總是以言諾搪塞。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便針對周瑜氣量狹小的特點,故意曲解曹植的銅雀臺歌中的兩句話,激起周瑜對曹操的滿腔怒火,痛下不滅曹操誓不為人的決心。
諸葛亮
一天晚上,魯肅引諸葛亮會見周瑜。魯肅問周瑜:“今曹操率兵南侵,是戰(zhàn)是和,將軍欲如何?”周瑜說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難以抗命。而且,兵力強大,小可輕敵。戰(zhàn)則必敗,和則易安,我的意見是以和為上策?!濒斆C大驚道:“將軍之言錯啦!江東三世基業(yè),豈可一朝白白送給他人?”周瑜說道:“江東六郡,千百萬生命財產(chǎn),如遭到戰(zhàn)禍之毀,大家都會責備我的,因此,我決心講和為好。”諸葛亮聽完東吳文武兩大臣的一段對話,覺得周瑜若不是抗曹的決心未定,也是一種有意試探,此時如果不另辟蹊徑,只是講一通吳蜀聯(lián)合抗曹的意義,或是夸耀周瑜蓋世英雄,東吳地形險要,戰(zhàn)則必勝的道理,肯定難于奏效。于是,他巧用周瑜執(zhí)意求和的“機緣”,編出一段故事,激起了周瑜的怒氣。
諸葛亮說:“我有一條妙計,只需差一名特使,駕一葉扁舟,送兩個人過江,曹操得到那兩個人,百萬大軍必然卷旗而撤?!敝荑ぜ眴柺悄膬蓚€人。諸葛亮說道:“曹操本是一名好色之徒,打聽到江東喬公有兩位千金小姐,大喬和小喬,長得美麗動人,曹操曾發(fā)誓說:‘我有兩個志向,一是要掃平四海,創(chuàng)立帝業(yè),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東二喬,以娛晚年。’目前曹操領(lǐng)兵百萬,進逼江南,其實就是為喬家的兩位千金小姐而來的。將軍何不找到喬公,花上千兩黃金買到那兩個女子,差人送給曹操?江東失去這兩個人,就像大樹飄落一兩片黃葉,如同大海減少一兩滴水珠,絲毫無損大局;而曹操得到兩個人必然心滿意足,歡歡喜喜班師回朝?!?/p>
周瑜說道:“曹操想得大喬和小喬,有什么證據(jù)說明這一點呢?”諸葛亮答道:“有詩為證。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十分會寫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銅雀臺,雕梁畫棟,十分壯麗,并挑選許多美女安置其中,又令曹植作了一篇銅雀臺賦。文中之意就是說他會做天子,立誓要娶‘二喬’。”周瑜問:“那篇賦是怎么寫的,你可記得?”諸葛亮說道:“因為我十分喜愛賦中文筆華麗,曾偷偷地背熟了?!苯又屠收b起來:“從明后以嬉游兮,登高臺以娛情……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曹操老賊欺我太甚!”諸葛亮表面上是急忙阻止,其實是火上澆油說道:“都督忘了,古時候單于多次侵犯邊境,漢天子許配公主和親,你又何必可惜民間的兩個女子呢?”周瑜說道:“你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將軍夫人,小喬就是我的愛妻!”諸葛亮佯作失言,請罪道:“真沒想到是這回事,我真是胡說八道了,該死該死!”周瑜怒道:“我與曹操老賊勢不兩立!”諸葛亮卻故作姿態(tài)地勸道:“請都督不可意氣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絕無賣后悔藥的?!敝荑ふf道:“我承蒙伯符重我,豈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劍架在脖子上,也不會變卦的。勞駕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于是孫、劉結(jié)成的抗曹聯(lián)盟得到鞏固,取得了赤壁之戰(zhàn)的重大勝利。
諸葛亮首先了解到周瑜的氣量比較小,容易被人激怒,再者他也知道,大丈夫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能保全,是人生的一大恥辱,周瑜絕不會忍受這樣的恥辱。盡管這一切不過是諸葛亮假借曹操的詩賦牽強附會的一說,卻達到了激怒周瑜聯(lián)合抗曹的目的。
勇武主要表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能夠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的是英雄,能夠折沖于樽俎之間、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更是英雄。所以真正善于領(lǐng)導(dǎo)作戰(zhàn)的將帥從不逞強斗勇,也不憑借一時怒氣而盲動,而是用智慧取勝。
勇是矛,智是盾,智勇雙全才是真英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智與勇往往是互為條件,并且相互轉(zhuǎn)化。有了智謀,銳氣倍增,有了銳氣,妙計疊出。沒有一個錦囊妙計不是以勇氣作為前提的。諸葛亮最著名的空城計,如果沒有足夠的膽量和取勝的勇氣,他那雙彈琴的手就會打顫,就很難逃得過司馬懿的耳。所以說沒有英雄膽,也不會有空城計?,F(xiàn)代人講個人奮斗,銳意進取也是如此,智力低下的人,目光短淺的人,在戰(zhàn)略上失誤的人,越斗越疲,最終銳氣不存。而明智的人,意識超前的人,選擇正確的人,越戰(zhàn)越勇,成績卓著,讓世人刮目相看。
英雄無畏,必須謀算在先。條條大路通羅馬,可這道路是遙遠的,任何聰明絕頂?shù)娜耍蝮w力充沛非常的人,都不可能只做一次努力就能成功,它必須由一次次具體的成功的行動促成,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就是一個加油站,勝利者最終都是智勇雙全的英雄,都有驚人的膽識、智慧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