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人物傳記 >民國政府六大主席 > 一、曾是引刀成一快的革命少年?。?
一、曾是引刀成一快的革命少年?。?/div>
作者:張豐清   |  字數:6546  |  更新時間:2015-07-21 09:15:37  |  分類:

人物傳記

汪精衛(wèi)少有才學,19歲即中秀才。后來,他赴日本留學,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曾以民報主筆的身份痛批?;逝?。在南洋期間,他積極宣傳革命,籌措經費,與陳璧君相識,后來結了婚。

汪精衛(wèi),名兆銘,字季新、季恂、季辛,號精衛(wèi),1883年5月4日生于廣東省三水縣。精衛(wèi)是他后來留學日本期間,在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民報上發(fā)表文章時使用的第一個筆名。該名源自山海經里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含有對革命堅定不移、鍥而不舍之意。自他1910年謀刺攝政王載灃以后,“精衛(wèi)”的大名就婦孺皆知了。

汪氏祖籍紹興,父親汪省齋,字玉淑,號竺生。他秉承了紹興師爺的傳統(tǒng),攜家遷往廣東番禺,并在三水、曲江、英德、四會、陸豐等縣當了多年的幕僚。幕僚不是朝廷的命官,類似今天的秘書,主要職責就是協(xié)理刑名錢谷,俸祿也不豐厚,加上汪省齋子女眾多,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十分清苦的。他到了古稀之年,仍得掙錢養(yǎng)家。只是后來由于生病,才不得不歇業(yè)。汪省齋原配夫人病故后,續(xù)娶吳氏,汪精衛(wèi)便是吳氏所出。汪精衛(wèi)出生時,父親已經62歲,母親31歲,他在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最幼。所以父母親格外疼愛這個小兒子。

汪精衛(wèi)的童年頗為不幸和凄苦,他13歲喪母,14歲失父,汪精衛(wèi)每當想起這些總是頗為傷感,“我的母親提起來,真?zhèn)?,我覺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憂勞’兩個字里。家計的艱難以及在家庭內所受的閑氣,如今還一幕一幕地時時涌現在我的眼前?!焙髞恚胝埩水嫾覝赜拙兆髁艘环箽q時偎依于母親膝下習字的國畫,題為秋庭晨課圖來紀念亡母。汪精衛(wèi)后來為這幅畫題了一首詞,“好雨已遲萱草,人間何處春暉”,他對母親的思念由此可見。

汪精衛(wèi)的童年是在追隨父親宦游的經歷中度過的,他自3歲始,便隨父親往來于曲江、英德等眾多縣。汪省齋課子極其嚴格,汪精衛(wèi)5歲就被送往書塾就讀。8歲時已經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幼好讀,尤好新書及小說家言”,“為省齋公所愛”。父親由于年事已高,看不清書上的字,就讓汪精衛(wèi)誦讀王陽明傳習錄以及陶淵明、陸游的詩歌,直到能夠背誦下來,“方才罷休”,這不僅逐漸培養(yǎng)了汪精衛(wèi)演講的口才和演說能力,還使幼小的他無形中接受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和陸游的豪放文風,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汪精衛(wèi)以后的政治生涯中逐漸顯現出來。

汪精衛(wèi)的長兄汪兆鏞,擅長詩詞,著有微尚齋詩集,是汪氏家族中對汪精衛(wèi)有較大影響的人。他比汪精衛(wèi)年長22歲,常與汪精衛(wèi)切磋詩法。在汪精衛(wèi)父母去世后,長兄為父,他就把汪精衛(wèi)帶到粵北樂昌。

汪精衛(wèi)的叔父汪瑔,博學多才,常讀經史,對汪精衛(wèi)的教益很大。汪精衛(wèi)后來回憶說:“我叔父更是博學,藏書數萬卷,因此我于經史子集四部之書,也還窺見一些?!蓖艟l(wèi)從小聰明伶俐,勤奮好學,周遭親友的影響和嚴格的家教,為他以后的長于辭令、能文擅詩,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他在15歲便有詩才,曾寫過一首登西石巖的律詩:

笑將遠響答清吟,葉在欹中酒在襟。

天淡云霞自明媚,林空巖壑更深沉。

茱萸悵觸思親感,碑版勾留考古心。

咫尺名山時入夢,偶逢佳節(jié)得登臨。

詩雖有拼湊嫌疑,不甚工整,但出自童子之手,寄托哀思,確也實屬不易。

父親歿后,汪精衛(wèi)繼續(xù)學習文史經世之學,他師從章梅軒學習應制文字。時樂昌縣訓導奇其文,“謂其文氣磅礴縱橫,許為旋轉乾坤之偉器,贊不絕口”。其國學功底初步奠定。

1901年,就是在汪精衛(wèi)19歲那年,他隨同他的二哥兆到廣州去應番禺縣試。他倆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汪精衛(wèi)的八股文章更勝一籌,他的文筆更加優(yōu)美,便被取為第一名,兆得了個第三名,弟兄倆都成了“秀才”。其間還有一點趣事,聞少華在汪精衛(wèi)傳里詳述了這件事情:在縣試時,縣令錢璞如“閱其文,置第一。仲器(兆)第三,及啟彌封,知為兄弟,終試以仲器與之易”。汪精衛(wèi)從第一名降到了第三名。到了府試時,廣州知府龔心湛又將汪精衛(wèi)拔置第一。張江裁在編汪精衛(wèi)年譜時,就這件事問過龔心湛。龔復信說:“幕中閱卷者置精衛(wèi)先生之兄第一,弟以哲弟之文,實乃勝兄,謂不當令屈居第二。幕友則謂弟不可先兄。弟曰:‘玉尺量才,但論文字,不問長幼,倘曲徇行次,豈衡文求賢之本意。乃易精衛(wèi)先生冠軍,易置其兄第二’。”不管怎樣,兄弟倆同時名列榜首,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一時傳為學苑佳話。

那時,廣州西湖街有一家“黃文英刻字店”,這個店有個規(guī)矩,凡考中秀才的人,就把他的名字刻在印章上,沿街販賣。據說,當時,刻著汪氏兄弟的印章,還頗為暢銷。但不幸的是,就在這一年,汪精衛(wèi)的二哥又病死了,加上先一年病逝的三哥,這樣汪氏一族就留下了兩個寡嫂和一個孤侄,景況很凄涼、悲慘!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聽說汪精衛(wèi)很有才氣,家境又比較困難,于是就聘他為家庭教師,每月發(fā)給汪薪金10元。這一年,汪精衛(wèi)17歲。此外,由于汪參加各書院應試,成績優(yōu)異,加之,汪氏家境貧寒,每月還可以從地方政府得到“膏火銀”的資助約摸20元。一個月30元的收入對于一個4口之家來說,是難以為繼的,汪精衛(wèi)就是在這樣艱辛的環(huán)境中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

1904年,汪精衛(wèi)21歲,這一年對汪精衛(wèi)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奠定了他以后政治生涯的基礎。這一年,兩廣總督岑春煊響應清廷的“新政”號召,在廣州招考前往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的公費留學生,錄取人數為50名。當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這對渴望有所抱負的汪精衛(wèi)自然有特殊的吸引力。汪精衛(wèi)花了一番功夫終于參加了應選考試,同時應試的還有朱執(zhí)信、胡展堂、古應芬、陳融、葉夏聲等一批知名秀才,結果同被錄取。

汪精衛(wèi)收拾好行裝,安排好家里,在9月,與朱執(zhí)信、胡展堂等人一起登上了一艘300噸的小型輪船漂洋過海,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途,他們被安排進入東京法政大學學習。在日本學習了一年半速成科以后,1906年畢業(yè)考試,汪精衛(wèi)在全班62人中,在全體300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優(yōu)秀成績獲得了畢業(yè)證書。

青年時期的汪精衛(wèi)

速成科畢業(yè)后,當時的兩廣總督岑春煊讓汪精衛(wèi)回國,籌辦廣州法政學堂。他本來可以就此回國,獲得清政府給予的一定官職,自此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日本的富強之路以及涌蕩的革命思潮深深吸引了他,他希望繼續(xù)學習,不愿回國。這樣一來,廣東停給公費,汪精衛(wèi)只好自費學習,他當時尋找的“兼職”是譯書稿。剛開始到日本的時候,他還不會說日文,但是練習一段時間后,他就能夠讀懂日文,再加上汪精衛(wèi)的中文基礎扎實,譯書對于他而言不是什么難事,在此期間,他翻譯了法規(guī)大全,他每月譯書的稿費比廣東省撥給的公費還要多出20多元,維持生活綽綽有余,而且有時還略有結余,資助生活困難的同學。

在日本,汪精衛(wèi)的思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國內的時候,作為秀才的他,接觸的都是被奉為經典的孔孟之道和三綱五常,這些說教要求人們做的是清王朝的順民。而他到了日本以后,學習的卻是萬法精理、民約論以及政治進化論等資產階級的思想和政治學說,他逐漸脫離了封建衛(wèi)道士的營壘,邁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家的陣營。汪精衛(wèi)后來回憶道:“留學法政,從憲法中得知國家觀念及主權在民的觀念。從前所謂君臣之義,撇至九霄云外,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興,與新得的民權思想會合起來,便決定了革命的趨向。”尊重和保衛(wèi)民權,維護和捍衛(wèi)民族獨立,是汪精衛(wèi)留學日本的主要收獲。

在日本,經過拒俄運動后,革命派的勢力大為增加,留日學生中已經形成了濃厚的反滿氛圍,這使汪精衛(wèi)頗為興奮與積極,作為學生中的活躍分子,他經常與同學們研究清王朝的弊政、日本明治維新和日俄戰(zhàn)爭等問題,甚至還與胡展堂、朱執(zhí)信等人組織了反清政治小團體,經常討論時弊,尋求治國良方,這個團體與孫中山組織的興中會的成員保持著密切聯系。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做、所為,對汪精衛(wèi)的思想產生了十分關鍵的影響,他果斷放棄了他曾經接受的封建綱常,開始接受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想。

20世紀初是中國風云變幻的歲月,一方面滿清政府的統(tǒng)治風雨飄搖,另一方面,革命黨人已經在醞釀如何推翻清王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1905年夏,孫中山來到日本繼續(xù)他的革命大業(yè),聚集革命力量,而這時的汪精衛(wèi)已經是早聞先生大名,他對孫中山久存仰慕與崇敬之心。7月下旬,經過胡毅生的推薦,汪精衛(wèi)與朱執(zhí)信一道拜會了孫中山。在暢談中,汪精衛(wèi)才思敏捷、長于辭令,理論基礎扎實,這些給孫中山留下了深刻印象。孫中山的恢弘氣度和領袖魅力深深打動了汪精衛(wèi)這個熱血青年,他由衷地欽佩這位革命導師,十分希望能跟著這位偉大領袖大干一番革命事業(yè)。他后來回憶說,1905年“有一件不能忘記的事”,“第一次會見了孫中山先生”。

7月30日,在東京赤坂區(qū)檜町三番,孫中山邀集有志革命的留學生和旅日華僑共70余人召開了中國同盟會籌備會,汪精衛(wèi)以廣東省留學生代表的身份,參加籌備會。孫中山率領入會諸人宣誓,汪精衛(wèi)在大會上宣誓加入中國同盟會,由于有深厚的革命理論基礎和國學功底,他被推舉為同盟會章程的起草人之一。一入會就負責這么重要的工作,孫中山對汪精衛(wèi)的信任和倚重由此可見。

經過20余天的籌備,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孫中山、汪精衛(wèi)等100余人。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大會通過了汪精衛(wèi)等人起草的同盟會章程草案。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汪精衛(wèi)擔任評部議長。這年汪精衛(wèi)22歲,一入會就擔任這么重要的職務,可見孫中山對汪精衛(wèi)是青睞有加。而這時的汪精衛(wèi)正意氣風發(fā),風華正茂,他隨即以火熱的政治激情投入革命的戰(zhàn)斗,在革命大潮的考驗中逐步成為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

同盟會一成立,就積極聯絡革命同志,發(fā)展革命勢力,這引起了清政府的極度恐慌和不滿,他們要求日本政府限制留日學生的活動,制止革命思想的蔓延。于是,日本政府頒布了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guī)則(簡稱取締規(guī)則),禁止學生參加政治活動,強迫他們遵守清政府的法令。取締規(guī)則頒布后,學生喪失了言論、集會等自由,他們群情激奮,奮起反抗,汪精衛(wèi)在孫中山的支持下,領導和組織了有力的反擊,他發(fā)起組織“維持留學界同志會”,并擔任該會書記。正是由于對孫中山指示和命令的堅決執(zhí)行,汪精衛(wèi)得到了孫中山的信任,此后,他成為孫中山身邊的“首席幕僚”。

同盟會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與?;逝傻恼搼?zhàn)。同盟會外,康有為、梁啟超成立了“?;蕰???涤袨槟昀狭λィ瑓s絲毫不忘光緒帝的“浩蕩皇恩”,總盼有一天忠君報國,他攜弟子梁啟超流亡海外,念念不忘被囚中南海瀛臺的光緒帝。1902年,保皇派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了新民叢報,宣傳他們的思想。

為了宣傳革命思想,擴大革命黨人的影響,有必要從理論上徹底擊敗保皇派的謬論。同盟會成立后,為適應斗爭的需要,同盟會決定籌辦民報,希望以此為戰(zhàn)斗陣地,批駁謬論,宣傳革命。汪精衛(wèi)、章炳麟、陳天華、胡漢民、朱執(zhí)信和宋教仁等都是該報的主要撰稿人。

民報一面世就鋒芒逼人,同新民叢報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論戰(zhàn)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進行:第一,要不要革命?革命會不會帶來“暴亂”或“瓜分”?第二,是依靠清朝廷實行君主立憲還是要建立共和政體?第三,要不要改革土地制度?

汪精衛(wèi)旗幟鮮明地站在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一邊,在民報上,他使用的基本上是“精衛(wèi)”的筆名,與論敵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較量,汪精衛(wèi)之名也由此得來。在民報第一至第十三期中,他寫了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再駁<新民叢報>之政治革命論、滿洲立憲與國民革命等14篇文章。這些文章論點明確,筆鋒犀利,論據充分,擊中了?;逝傻囊?。在文章中,他強調排滿,要進行“種族革命”,但不是傳統(tǒng)的仇滿;鼓吹用“自立”以求“生存”,進而“雄飛于世界”;革命“排滿”不是“排外”,因此,不會引起外部干涉;要救中國必須依靠“民力”。

汪精衛(wèi)的文章,不僅把?;逝神g得體無完膚,而且旗幟鮮明地宣傳了革命的三民主義,他出色的演講才華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受到了同盟會會員的高度肯定和贊揚。

胡漢民對其民族的國民一文曾有這樣的贊賞:“革命排滿非仇殺報復之事,乃民族根本解決之事,宗旨嚴正,而根據歷史事實,以證其所主張者,至為翔確。師出以律,不為叫囂跳踉之語,異于鄒容之革命軍,遂受學界之大歡迎?!?/p>

孫中山對汪精衛(wèi)的文章評價也很高,他說:“精衛(wèi)于民報第六號對于革命將召瓜分之說,曾為文加以駁斥,其論析中外形勢,使中國人士莫不大悟,外國恐怖癥亦為之一掃;最近汪氏又發(fā)表一革命決不招致瓜分之長文,為證實其理論起見,引入種種根據,其卓見洞識,頗博讀者快慰。其引用土耳其、摩洛哥近事為證,論旨堅實,究非為畏懼外國、諂媚滿洲者所能企及……余今愿以之贈擔憂革命將遭分割論者,諒精衛(wèi)許之也?!?/p>

論戰(zhàn)的結果后人都知道,新民叢報一敗涂地,威信越來越低,在日本再也無法與民報相抗衡。而民報卻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深受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以致一版再版,其中汪精衛(wèi)起的作用不可忽視。據日本小野川秀美的民報索引(下)一書的統(tǒng)計數字,在汪精衛(wèi)離開日本之前,民報創(chuàng)刊號共印七版,2號、3號各印五版,6號、9號各印三版,7號、8號、10號、11號也均再版。民報的文字,以“精衛(wèi)的文章尤為當時讀者所愛好”。

?;逝稍谛旅駞矆笫Ю院筮€是不甘心就此罷休,本著“追窮寇”的精神,他們把視線轉移到南洋,以新加坡的南洋總匯報為陣地,挑起了論爭。汪精衛(wèi)與愛國華僑張永福、陳楚楠等創(chuàng)辦中興日報與之對壘,這實際上就把東京時代民報與新民叢報的論戰(zhàn),轉移到新加坡展開了。汪精衛(wèi)和胡漢民是中興日報的主要撰稿人。胡漢民專事批判康、梁的著作,汪精衛(wèi)則側重從革命理論方面對康、梁進行回擊,期間,他除在中興日報分期刊載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外,還發(fā)表了發(fā)動革命之決心、論革命之激烈主義、革命與外交問題等文章,批駁?;逝傻闹囌摗4舜握搼?zhàn),影響超出南洋等地,擴至全世界華僑,?;逝稍谡搼?zhàn)中再次一敗涂地,從此,再也沒有力量與革命黨人相抗衡。

1907年,孫中山被迫離開日本,計劃“經營南洋,邊陲起事”,他準備在越南河內籌劃邊境起義,南洋籌款被提到議事日程。孫中山知道汪精衛(wèi)長于辭令,便把籌款任務交給他。同年,汪精衛(wèi)攜書孤身來到南洋,找孫中山的老朋友張永福和陳楚楠。

臨行前,孫中山交給汪精衛(wèi)書信一封。

永福、楚楠仁兄均鑒:

西軍之事,屢以函告,近來日有進步。茲特派汪精衛(wèi)(民報主筆,替弟南來參與機密)、黃龍生(河內殷商,熱心任事)來新加坡與足下有所商議。所有弟所欲言者,統(tǒng)托精衛(wèi)等面達。足下有所見,亦望與酌議為禱。專此敬候近安!

弟孫文謹啟

帶著這封信任有加的書信,汪精衛(wèi)轉赴南洋,他積極奔走呼號,發(fā)揮自己演說家的才能,足跡遍及南洋各地,呼號聲亦遍布海外。在演說中,他既能旁征博引、借古諷今,又能細致入微、論證嚴謹、引人入勝。汪精衛(wèi)出色地完成了孫中山交給的任務,他籌集了數目相當可觀的款項。時人就汪精衛(wèi)的演說有如下評論:

胡漢民有言:“余前此未嘗聞精衛(wèi)演說,在星洲始知其有演說天才,出詞氣,動容貌,聽者任其擒縱。余二十年來未見有工演說過于精衛(wèi)者?!?/p>

華僑領袖張永福也稱道:“在彼演說之夕,演講者尚未登壇,全場即無虛席,當彼踏上講臺,滿堂即鴉雀無聲,每逢至精彩熱烈處,掌聲如雷而起。其能吸引聽眾之注意與喚起熱情,概可想見?!?/p>

汪精衛(wèi)在檳榔嶼時,經常在新街新舞臺與小蘭亭發(fā)表演說,陳新政對汪精衛(wèi)的口才稱贊不已,他說:“汪君之演說,題目即簇新,而事事頗得肯綮,以此極得聽眾信仰,謂南洋華僑之覺醒,實出于汪君之力,亦不為誣也?!?/p>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洋籌資過程中,汪精衛(wèi)的收獲不僅僅是革命經費,他還結識了人生的伴侶陳璧君。

在汪精衛(wèi)等人的幫助下,中興日報在南洋華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共鳴,發(fā)行量飛速增加。為了擴大經營,中興日報組織了股份公司,公開募股集資。在報社招股的時候,一個叫陳璧君的女子,認購了百元股票10股,這極大地支持了中興日報。自此,汪精衛(wèi)和陳璧君就開始熟識,汪精衛(wèi)在南洋募捐時,陳璧君是熱心聽眾,她向往革命,尤其喜歡汪精衛(wèi)的演說,她看中了職業(yè)革命家汪精衛(wèi)。在汪精衛(wèi)等人的影響下,陳璧君加入同盟會,她在“新加坡謁總理孫先生”,從此成了中國同盟會當時最年輕的女會員。陳璧君一直追隨汪精衛(wèi),投身民主革命,之后結為伉儷,他們都成了國民黨內的顯要人物。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