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任正非率領華為公司的高管層訪問了美國,在看到美國企業(yè)井井有條的管理后,任正非經過深思熟慮親手執(zhí)筆寫下了《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么》,并決心從今往后要向IBM學習。任正非在文章中寫道:“決心要穿一雙美國鞋,那我們就不能搖擺,如果我們今天搖擺這樣明天搖擺那樣,我們將會一事無成。所以要堅定不移地向IBM學習,集中精力向IBM學習不搖擺,好好學習,學明白了華為會走得更遠,靠自己去創(chuàng)新,自己去悟,是悟不出大道理的?!?/p>
1997年12月,西方快要過圣誕節(jié)的時候,任正非率領華為的考察團匆匆忙忙地訪問了美國的幾家知名企業(yè)。當時,美國的大街小巷已經在準備過圣誕了,而任正非打算考察的這些大公司的許多高級管理人員還都在等待他們,對于任正非一行人的到來,給予了熱情真誠的接待,著重介紹了他們的管理,任正非覺得此行自己得到了許多收獲。
在參觀IBM公司的時候,IBM的副總裁送了任正非一本書。IBM副總裁當時說:“這本書是哈佛大學出版的,對大項目的管理非常有道理,有空的話你可以看看?!比握欠浅S卸Y貌地用雙手接了過來,并在離開IBM之后認真地通讀了那本書,后來時任國家財政部部長劉仲黎在訪問華為公司時,任正非很鄭重地又把這本書送給了他,不過這些都是后話了。
華為的考察團在IBM聽了整整一天管理介紹,任正非以及部分高管都對IBM的管理模式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對于IBM的管理也十分欣賞。
任正非從早上一直聽到傍晚。當時任正非已經53歲,可奇怪的是,一天走下來任正非不但不覺得累,反而精氣神十足,對于IBM接待人員的講解,任正非聽得津津有味。
圣誕節(jié)那天,這支來自華為的考察團隊依舊沒有離開,當天的美國處處閃耀著迷人的彩燈,而任正非他們卻將自己關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館里,點燃壁爐,開了一個分析會,瘋狂消化著他們此行訪問的筆記、見聞。這項工作他們整整持續(xù)了三天,最后整理出一厚疊簡報準備帶回國內傳達。從那時起,任正非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向西方先進的公司學習管理經驗,只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才會使華為少走彎路,少交學費。
回國后,任正非以軍人的作風在第一次會議上直截了當地說:“IBM的管理也許不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們員工也有可能冒出來一些超過IBM的人物,但是我只要IBM。高于IBM的把頭砍掉,低于IBM的把腿砍掉。只有謙虛、認真、扎實、開放地向IBM學習,這個變革才能成功?!?/p>
任正非在會議上說:“IBM作為‘巨無霸’一直處于優(yōu)越的產業(yè)地位,由于個人電腦及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嚴重地打擊了它賴以生存的大型機市場。他們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起死回生’,足以看出這套管理方法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期,IBM處在盈利的頂峰,IBM的股票市值超過西德股票之和,也成為世界上有史以來盈利最大的公司。
由于長期處于勝利狀態(tài),IBM出現的冗員、官僚主義問題使之發(fā)展困難重重。在IBM公司,聰明人十分多,主意十分多,產品線又多又長,但集中不了投資優(yōu)勢;又以年度做計劃,反應速度不快。管理的混亂,幾乎令IBM解體。正因如此,IBM總裁才痛下決心,實行改革,在1992年開始大裁員,從41萬人裁到26萬人,付出超過80億美元的行政改革費用。IBM歷時5年裁減了15萬職工,其中因裁員方法不當,也裁掉了不少優(yōu)秀的人才。但公司銷售額卻增長了100億,達750億美元,股票市值不但沒因內部改革降低,反而增長了4倍。
或許正是IBM“浴火重生”的經歷吸引了任正非,使得后者下定決心,也對自己的公司開始一場大規(guī)模的改革。
在當時的任正非看來,華為的官僚化雖還不重,但是苗頭已經不少。企業(yè)縮小規(guī)模就會失去競爭力,擴大規(guī)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臨死亡,因此,任正非在1998年帶領華為上下幾萬人,走上了一條聲勢浩大的改革之路。
任正非說:“我們只有加強管理與服務,在這條不歸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礎。”這就是華為要走規(guī)?;?、搞活內部動力機制、加強管理與服務的戰(zhàn)略出發(fā)點。
時光荏苒,在華為學習IBM的第十個年頭里,也就是2007年,任正非在公司IFS項目匯報會上發(fā)表了講話。在講話中任正非回憶說:“還記得十年前,當我第一次提出花費巨資跟IBM學習管理經驗的時候,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有一些人當面指責我,說我這是在浪費錢,然而十年過去了,隨著華為的業(yè)績越來越好,很多人又告訴我說,我當年選擇跟IBM學習管理是正確的?,F在看來,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p>
華為學習IBM的管理方法,在業(yè)內一直以來都不是秘密,任正非甚至在2013年時還對法國記者說:“我不認識韋爾奇,我的老師是IBM,韋爾奇是多元化,我們公司不提倡多元化。IBM教我們爬樹,我們爬到樹上摘了蘋果。”華為學習IBM轉型變革之路,值得同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