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出版圖書 > 愛國教育 >漢語文化與國際視野 > 第六章 文學語言學實踐2
第六章 文學語言學實踐2
作者:印平   |  字數:24837  |  更新時間:2015-04-03 14:24:00  |  分類:

愛國教育

張愛玲在她的大部分小說里展示的就是這樣一些無愛的婚姻,正像她后來在國語本(海上花)譯后記中所說的“我們是一個愛情荒蕪的國家”。從歷史角度看,幾千年封建婚姻制度將“愛情”排斥在締結婚姻時考慮的因素之外,取而代之以門第、實利等,給多少男女造成了感情悲劇。從創(chuàng)作個體生活其間的家庭看,張愛玲父母的婚姻是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之命”將這對從思想到文化教養(yǎng)根本沒有相通之處的男女撮合到一塊兒,以致被迫結婚的母親一有機會就離了婚。家庭的變故成了釀就張愛玲對婚姻的悲觀看法的酵母,使之視婚姻如牢籠,無怪她在母?!ガ旣悂喤5漠厴I(yè)年刊的調查欄里關于“最恨”一項寫下:“最恨——一個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結了婚”(雖然表面看來是她在中學畢業(yè)典禮期間聽說同班才女張如謹即將結婚的消息后產生此念的)。在燼余錄里張愛玲仍然認為結婚是“自動地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到底是青年的悲劇”。她的小說從反面告訴人們:兩性相愛是婚姻的基礎,也是兩性生活幸福程度的測度計。

作者一方面向讀者呈上了一樁樁令人失望的婚姻,另一方面則在愛情的荒漠里努力尋覓著希望的綠洲。

小艾中身不由己地陷入婚姻囹圄的席五太太“生平最贊成自由戀愛,不但贊成,而且鼓勵,也是因為自己被舊式婚姻害苦了,所以對于下一代的青年總是希望他們‘有情人都成眷屬’。她的侄兒侄女和內侄們遇有戀愛糾紛的時候,五太太雖然膽小,在不開罪他們父母的范圍內,總是處于贊助的地位的”。像五太太之類舊式婦女自己翻身無望,便只能將婚姻自主的奢望留給了下一代。琉璃瓦中姚家二女兒曲曲可以說是婚姻自主大潮中激起的一朵小小浪花。她對父親要她在大機關的濟濟人才中“挑出一個乘龍快婿”的想法與安排非常蔑視,不愿像姐姐琤琤那樣成為父親巴結人的工具,她偏偏看中了一無錢二無地位的三等書記王俊業(yè),并聲言:“錢到底是假的,只有情感是真的?!彼宰约旱挠赂液葱l(wèi)了自己的幸福。曲曲與父親的沖突實質上是青年一代所追求的愛情和婚姻自主的觀念與老一代死抱著不放的實利的、包辦的婚姻觀念的沖突,作者顯然是將贊許給予了前者。在小艾中,作者對自主的新式婚姻的同情與贊美恐怕是前所未有的無保留。女主人公小艾出身低賤,從小被賣到席家當牛做馬,受盡屈辱,“根本這世界上誰也不拿她當個人看待”,是印刷工人馮金槐給了她純真的愛情。這對貧賤夫妻雖歷經磨難,卻始終對愛情忠貞不渝,愛情的光輝早已蓋過了物質上的貧困。希望即是缺乏,對美好愛情與美滿姻緣的頌揚,不正寄托了小說作者的殷殷向往之情么?

父母不和而終至離異的陰影籠罩著張愛玲的早年生活,養(yǎng)成了她精神上的悲觀氣質,因之,她目中無“愛”,筆下的一樁樁婚姻幾乎都沒有浪漫而圓滿的歸宿。與此相仿,其小說中戀愛著的人們也基本無愛可戀,即使有,結局也大多令人遺憾。

傾城之戀敘述的愛情故事決不如篇名那樣浪漫美麗,充滿詩情畫意。華僑富商范柳原是父親的私生子,為在法律上確定身份,繼承遺產,費了種種周折,“很吃過一些苦”。他“年紀輕的時候受了些刺激,漸漸的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嫖賭吃著,樣樣都來,獨獨無意于家庭幸?!薄R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白流蘇。離了婚的白流蘇在古老頹敗的娘家白公館,受盡窮酸兄嫂的刻薄、擠兌,物質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無暇顧及心靈,“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一賭愛情輸贏。殊不知,范柳原需要的是娼妓、情婦,而非妻子,他沒有結婚必備的那份虔誠。白流蘇明白了他要她,但不愿娶她,只是讓她“做他的情婦”。一念及此,白流蘇便咬牙離開了他。然而,回到“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的白公館,難熬的日子又令她忍無可忍?!皵v雜著家庭的壓力——最痛苦的成份”,她不得不一腔委屈地向范柳原投懷送抱,“她失敗了”。在香港,范柳原只需要她一個星期,便啟程去英國。白流蘇正“滿心的不得意”,為“怎樣消磨這以后的歲月”煩惱著,港戰(zhàn)的炮聲響了,戰(zhàn)爭使范柳原回到了她的身邊。范、白二人一直暖昧不明的關系急轉直下,范柳原正式娶進白流蘇,并且“完全把她當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白流蘇還是有點悵惘”,成全了她的不是她的魅力與奮斗,而是城市的傾覆!戀愛結局表面的圓滿掩藏著深刻的不圓滿!與對女人毫無真心,視戀愛如游戲的范柳原相差無幾的,還有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喬琪喬。這位風流倜儻、玩世不恭的混血兒,無心向學,倒是香港交際場上一把好手,慣于在女人堆里廝混。他追求葛薇龍“不過是一時高興”,就像對任何其他女孩子一樣,并無婚娶之念。他對她直露地表示:“我不能答應你結婚,我也不能答應你愛,我只能答應你快樂。”喬琪喬后來所以與薇龍結婚,是因為采納了她姑媽梁太太陰毒的主意:將薇龍作為搖錢樹,等其花容衰萎,收入大減,再不能掙錢養(yǎng)家時,跟她離婚。等待著薇龍的是什么樣的命運,喬琪喬已經作了暗示:“總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認我是多么可鄙的一個人。那時候,你也要懊悔你為我犧牲了這許多!”

如果說葛薇龍是虛榮和自甘墮落的,那么創(chuàng)世紀中的匡瀠珠則是平實和自愛的。沒落之家的匡瀠珠因家境日窘,在外找了份工作,自食其力。在與水電材料店老板毛耀球的交往中戀愛起來。她萬沒想到毛耀球是個都市浪子,已與一舞女姘居并有了孩子。他有各種各樣的女友,“就沒有見過匡小姐”這樣的,大概是想換換口味,嘗嘗新鮮吧。她未嘗不想跟他一刀兩斷,“家里對她,是沒有恩情可言的。外面男子的一點恩情,又叫人承受不起。不能承受。斷了的好。可是,世上能有幾個親人呢?”慟哭過后,他們依舊來往。但毛耀球已無耐心從頭開始,在一個雨天,他急不可耐地要得到她!匡瀠珠掙扎抗拒,情急之下“打了他一個嘴巴子”,“大義凜然地”與毛耀球決裂了,也與她的初戀告別了。其實,匡瀠珠并不愛毛耀球這個人,她戀的是外面世界的一點溫情——家中沒有的。茉莉香片中的聶傳慶則戀慕的是全新的生活方式。聶傳慶自幼喪母,在父親和后母的惡言惡色甚至拳腳相加中長大,他有著“無名的磨人的憂郁”,那就是對已逝母親的“絕望的愛”。他心中怨恨母親為什么當年不跟情人言子夜私奔,整日沉浸在“差一點,他就是言子夜的孩子,言丹朱的哥哥”的幻想中,他“只要一點愛——尤其是言家人的愛”。言丹朱對他異乎尋常的關心給了他一線希望,雖然他對言丹朱不無嫉恨。他一廂情愿地希望言丹朱“不單是一個愛人”,還要“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一個父親,母親,一個新的環(huán)境,新的天地”,“是過去與未來”,“是神”。遭丹朱婉拒后,聶傳慶原本不健全的心態(tài)更加扭曲得不可收拾,莫名的愛與恨互相交織,促成了對言丹朱的瘋狂施虐。聶傳慶不成形的戀愛完結了,他的人生悲劇卻完不了。聶傳慶是孤獨的,年青的時候中的潘汝良與他同樣孤獨。對于他的家庭,“他是一個孤零零的旁觀者”。猥瑣的父親,“不能夠了解他”的母親,庸脂俗粉的兩個姐姐,“臟,憊懶,不懂事”的一群弟妹,他全都看不起。自打在夜校認識了俄國姑娘沁西亞,他把她看作“屬于另一個世界里的”姑娘,“把她和潔凈可愛的一切歸在一起”,“單揀她身上較詩意的部分去注意,去回味。他知道他愛的不是沁西亞。他是為戀愛而戀愛”。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沁西亞的為結婚而結婚,使潘汝良陷入更深的孤獨——索性連幻夢也不存在了。

匡瀠珠、聶傳慶、潘汝良們錯位的戀愛固然結不出真愛之果,而對異性真實性情缺乏了解的愛情亦難以持久。沒有深層的了解,“一旦有機會刮去一點浮皮,看見底下的畏縮、怕癢,可憐又可笑的男人或女人多半就會愛上他們最初的發(fā)現(xiàn)”張愛玲燼余錄,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4頁。。

五四遺事中的小知識男女羅和密斯范曾經經歷了怎樣的戀愛呀!有西子湖上的脈脈含情,也有長達十一年之久的為自由而抗爭。然而,一俟成婚,羅發(fā)現(xiàn)密斯范已是今非昔比,往日滿含詩意的她,如今變得慵懶邋遢;密斯范則嫌羅整天嘮嘮叨叨。二人全然忘記了從前有過的熾熱的愛戀。理想撞著了現(xiàn)實,吵架便風起云涌。既然密斯范骨子里并非如想象的那般可人,失落中有好事者勸羅接回發(fā)妻和二夫人王家小姐,羅也就無可無不可了——由疲乏生成的放任!羅、范的愛情成了明日黃花。或許兩人私下里都覺得這場曠日持久的戀愛不值得吧。誰說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殷寶滟送花樓會中的女主角不就在愛情面前權衡利弊嗎?情人羅潛之“有三個孩子”,而且“就是離了婚,他那樣有神經病的人,怎么能同他結婚呢?”這真是“無可挽回的悲劇了”。

殷寶滟對羅潛之的拒絕,多少帶點兒“待價而沽”的功利性。多少恨中的虞家茵斬斷情思,遠走他鄉(xiāng),實在是為情所困的不得已之舉。出身卑微貧寒的虞家茵,氣質溫婉,吸引了有身份有地位但家庭生活并不美滿的中年男子夏宗豫??墒嵌说慕Y合遇到了實際的障礙——夏妻及其女兒小蠻。夏太太一句“你別讓她將來恨她的爸爸”觸到了家茵的傷心處:她自己就痛恨著為娶新歡拋棄她們母女倆的父親!她決定不讓小蠻重蹈她的覆轍。虞家菌選擇了一個“美麗蒼涼的手勢”:向夏宗豫謊稱要回鄉(xiāng)下和表哥結婚,孤身一人去千里之外的廈門應征教書。夏、虞之戀正應了骨牌起課的預言,如同“水月鏡花”。十八春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沈世鈞與顧曼禎在工廠里相識、相愛并定情??墒牵\之手似乎有意要捉弄這對平凡的男女,一連串的巧合帶來一連串的誤會,更加上小人、惡人從中作梗,使他們受盡磨難。悲歡離合的十八個年頭過去了,有情人卻未成眷屬。雖然十八年后重逢,真相大白,二人都知道了對方是一心一意地愛著自己的,也只能“感到一種凄涼的滿足”,真?zhèn)€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和沈世鈞、顧曼禎的十八載漫漫情路相比,花凋中鄭川嫦的兩年戀史委實太短了。中學畢業(yè)的鄭川嫦為破落戶的門第所限,“不能當女店員,女打字員”,唯一的出路是做“女結婚員”。經人介紹,與“她眼前第一個有可能性的男人”章云藩認真地戀愛著了。天有不測風云,當“各方面已經有了‘大事定矣’的感覺”,川嫦卻因肺病一病不起。云藩另有了戀人。郁郁中,川嫦的生命之花凋謝了。

在張愛玲的婚戀小說里,愛情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即使產生了也仿佛薄如蟬翼的面紗,根本經不起命運和冷峻現(xiàn)實的撕扯,真情戀愛是精神奢侈,無愛婚姻是囚禁性靈的牢獄!

關于現(xiàn)代婚姻制,作者認為“是不合理的,所以有沉默的夫妻關系,有怕致負責的,但求輕松一下的高等調情,有回復到動物的性欲的嫖妓——但仍然是動物式的人,不是動物,所以比動物更為可怖。還有便是姘居,姘居不像夫妻關系的鄭重,但比高等調情更負責任,比嫖妓又是更人性的。走極端的人究竟不多,所以姘居在今日成了很普遍的現(xiàn)象……姘居生活中國比外國更多,但沒人認真寫過”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頁。。

連環(huán)套就是寫的一個女人先后與三個男人姘居(或曰“同居”)的故事。“從生物學家的觀點看來,賽姆生太太(霓喜)曾經結婚多次,可是從律師的觀點看來,她始終未出嫁”。霓喜自小被廣東鄉(xiāng)下的一個惡婦收養(yǎng),遭際悲慘,十四歲上被養(yǎng)母賣給男人,從此開始與男人同居的生涯。第一個男人年輕、健壯、熱情,但不給她“零用錢與自尊心”,他忘不了她的出身,忘不了她是他買來的,就是不娶她。第二個男人疼愛她,卻不能給她性愛,他的死結束了他們的露水情緣。第三個男人跟她過了幾年安定日子,最終也拋棄了她。霓喜替她的男人們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卻換不來在家庭中確定的地位。她女性的人格一次次遭受屈辱,她大哭大鬧過,恐嚇廝打過,也撒過賴,但所有的反抗均告無效。她只有去敷衍兒女們,將防老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沒有名份的下等女人充滿了疑忌與自危感,生活的窘境使她們想拴住男人猶如緊拽住一根救命稻草。創(chuàng)世紀里跟毛耀球同居的舞女也是這等心態(tài)。當她發(fā)現(xiàn)負心漢另有新歡,曾“一賭氣搬了出來”。拖了兩個月,實在生活無著,待要重操舊業(yè),無奈身懷有孕,便不敢再跟他鬧,只得忍耐?!皼]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原本就是一件艱難的,痛苦的事”張愛玲傾城之戀,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76頁。。

同居的女人要男性的愛,同時也要安全,往往不能兼顧,因為“她們的地位是不確定的”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頁。。

漫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映入眼簾的樁樁姻緣是那么不如人意,有身不由己的包辦婚姻,有為金錢物質所誘的實利婚姻,有出于聲名、前途考慮的形式婚姻,也有旨在擺脫孤寂的草率婚姻;戀愛又是如此名不副實,怪態(tài)紛呈:游戲欲情、謀愛求生、情感換位、患得患失……偶有傾心之愛,則不是墮于習慣的泥沼,便是以凄婉蒼涼而告結束;男女各取所需的同居關系更如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扁舟,隨時可能傾覆?;橐龅姆?、戀愛的可哀、同居的不幸無不打上了作者身世的烙印,浸漬了她對人事決非樂觀的感受。因此,張愛玲觸及的婚姻戀愛雖然形態(tài)各種各樣,但主題幾乎永遠悲觀。

豈止是對婚戀悲觀,張愛玲對整個人生的看法根本就是灰色的,命運無常是她思想背景的一部分。這種悲劇生命意識來源于她的人生體驗。雖然張愛玲在蘇青張愛玲對談記——關于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和小說殷寶滟送花樓會里一再聲言:離婚人的孩子并不如一般人想象的那般痛苦和特別地不快樂,但是,正如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論中所指出的:“人們所要抑制的聯(lián)想反而毫無例外地是最重要的線索,可以用來發(fā)現(xiàn)潛意識的思想。”無論如何,童年時代缺乏母愛,少年時代遭受父親、繼母的冷遇甚至虐待,確實大大影響了她的人格心理的正常發(fā)展,使她過早地積淀了對人與事的否定性情緒;另一方面,她出生的豪門巨族落花流水般日趨沒落,為時代列車所拋棄,不免帶給她沉重的失落感。加之社會的動蕩與戰(zhàn)亂的頻繁構成了對人生安穩(wěn)的威脅,抗日戰(zhàn)爭使她苦心經營的赴英留學計劃化為泡影,香港的戰(zhàn)火將其引以為榮的學業(yè)記錄燒成灰燼,亂世氛圍加劇了她已然存在的危機感與對未來的茫然感,她“想到從前,想到現(xiàn)在,近兩年來孜孜忙著的,是不是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呢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家庭變故、家族衰落、歷史變遷、社會運作幾相交疊,有如天道無親,襯出個人的渺小無能。因此,人的無從掌握自身命運成為張愛玲超越自我的對人生獨特而穩(wěn)定的把握的一部分。

浸入骨髓的悲劇感,化作了作家筆底人物一篇篇失敗的記錄——對不可抗拒的現(xiàn)實的失敗!這里所謂“現(xiàn)實”,被作者賦予了多元的理解。它可以是人物生存其間的周遭環(huán)境。像葛薇龍,才進了富商遺孀姑媽家“三個月的工夫,她對于這里的生活已經上了癮了”,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她,“來的時候是一個人”,而“現(xiàn)在又是一個人”,“要想回到原來的環(huán)境,只怕回不去了”,盡管她“更不喜歡”現(xiàn)在的自己,卻仍舊身不由己地陷入陰謀婚姻的網羅,從此“這個人就等于賣給了梁太太與喬琪喬,整天忙著,不是替梁太太弄錢,就是替梁太太弄人”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7頁。。再如大學教授羅杰的新娘愫細,家教嚴明,“連所讀的報紙,也要經母親檢查過”才讓看。“愫細雖然是二十一歲的人了,依舊是一個純潔的孩子,天真得使人不能相信”?;T之夜,她出逃了,這件事驚動了整個校園,羅杰被斥為道貌岸然的畜生。老校長巴克明知實情,卻出于自私逼他辭職;與羅杰素有嫌隙的教務主任毛立士借機大做文章,“要把這件事鬧大一點”,作為對他的報復;毛立士的填房太太哆玲妲為滿足自己的貪欲,對他極盡挑逗、勾引之能事;男學生們攻擊、詆毀他,以發(fā)泄對他平素管教的怨恨;女秘書、女打字員、女學生、教職員的太太們“鄙視他,憎惡他,但是同時她們畏畏縮縮地喜歡他”,也許還暗中期望“他的不健康的下意識突然發(fā)作,使他做出一些不該做的事來”;還有“校役、花匠、醫(yī)科工科文科的辦公人員,全來湊熱鬧”。羅杰的自殺,與其說是新娘性知識貧乏釀成的悲劇,不如說是旁觀者墻倒眾人推的悲劇張愛玲沉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05頁。。

險惡的環(huán)境可以置人于死地,約定俗成的社會習尚也在悄無聲息地異化人的心靈。張愛玲在封鎖中有心營造了一個相對與世隔絕的真空環(huán)境——封鎖中的電車,用以展覽人的真實性情。封鎖的鈴聲讓男女主人公暫時忘卻與家庭、社會的一切聯(lián)系,權且摒除日常生活中種種瞻前顧后、權衡利弊的考慮,自然呈現(xiàn)人之本性。安分守己的已婚男人呂宗幀與教會派的刻板女人吳翠遠素昧平生,卻閃電般地戀愛、談婚論嫁,這是多么出人意料,而彼時彼地又是多么在情理之中??墒?,開放封鎖的鈴聲驚醒了玄想中的男女,將較近情理的戀愛變作一場“不近情理的夢”。人的本性恰似呂宗楨家地板上那只烏殼蟲,見了亮便裝死,有了黑暗作掩護才敢爬行。有形的封鎖開放了人性,實際封鎖的解除卻在無形中封鎖了人性這大概是小說篇名所蘊含的反諷意味吧。呂、吳二人渴望異性之愛的欲望只能在拋卻所有社會束縛的純化處境中真實流露。

面對強大的社會約束,人們往往自覺地戴上好人的面具,把真人的一面隱藏起來。佟振保就經過了一番真人與好人的掙扎。為了做一個符合社會理想的堂堂好男人,他悉心周到地侍奉母親,盡心盡力地提拔兄弟,火爆認真地辦理公事,熱心仗義地對待朋友,“做人做得十分興頭”。他喜歡過兩個女人,一個是在英國讀書期間認識的中英混血兒玫瑰,一個是火熱放浪的朋友之妻王嬌蕊,她們也愛他。可是,玫瑰那一派的女人“到中國來就行不通了。把她娶來移植在家鄉(xiāng)的社會里那是勞神傷財,不上算的事”。與玫瑰分別的那晚,他以令自己“也覺得驚訝”的坐懷不亂的自制力,做了一回“自己的主人”,雖然事后“心里是懊悔的”。王嬌蕊渾身充滿了女人的魅惑力,佟振保不能自已地需要她。但是,一想起職業(yè)上的地位,想起“一個世界到處都是他的老母”,想起“社會不答應”,他便將嬌蕊視為“身外物”了——女人是衣服嘛。佟振保“為了崇高的理智的制裁,以超人的鐵一般的決定,舍棄了她”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1頁。。個人意志被社會慣性裹挾而去,其情可嘉?可哀?

倘若屈從于社會群體意志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是一種痛苦,那么,因無從選擇而不得不過一種令人厭惡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聶傳慶“生在聶家,可是一點選擇的權利也沒有”。他是沒有愛情的家庭里的孩子,自卑、冷漠、消極、怯懦,終日彌漫著鴉片煙霧的死氣沉沉的家早已把他“制造成了一個精神上的殘廢”。他猶如繡在屏風上的鳥,“打死他也不能飛下屏風去”,“即使給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他逃不脫父親聶介臣所代表的舊有生活方式。索性“寒天里,人凍得木木的倒也罷了。一點點的微溫,更使他覺得冷得徹骨酸心”,偏偏言丹朱對他格外關心,偏偏她就是他依戀的生母馮碧落的情人言子夜的女兒。他渴慕言家父女所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幻想著能與言家發(fā)生聯(lián)系,但是欲求而不得。他痛恨父親,卻又發(fā)現(xiàn)自己酷肖父親,“他深惡痛疾那存在于他自身的聶介臣。他有方法可以躲避他父親,但是他自己是永遠寸步不離地跟在身邊的”。無力改變自己,無法擺脫現(xiàn)狀,絕望之下心理扭曲,用虐待狂的舉動向幸福的愛人發(fā)泄心中的嫉恨,這本身就是過去的生活結出的苦果張愛玲茉莉香片,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22頁。。如果說聶傳慶父親和后母對他從肉體到精神的虐待是形之于外的,那么,鄭川嫦父母對女兒的乏愛則是不動聲色的。自幼身體健壯、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鄭川嫦“想不到”得了肺病,她更想不到的是,父母雖也為她的病嘆息,甚或“淚流滿面”,但一涉及拿錢治病,便各有各的盤算。父親赤裸裸地對母親說:“現(xiàn)在西藥是什么價錢……明兒她死了,我們還過日子不過?……我花錢可得花得高興,苦著臉子花在醫(yī)藥上,夠多冤!……肥雞大鴨子吃膩了,一天兩只蘋果——現(xiàn)在是什么時世,做老子的一個姨太太都養(yǎng)活不起,她吃蘋果!我看我們也就只能這樣了。再要變著法兒興出新花樣來,你有錢你給她買去”。鄭夫人則“忖度著,若是自己拿錢給她買,那是證實了自己有私房錢存著”。左思右想,結果是舍不得出錢。川嫦徹底明白了“她是個拖累。對于整個的世界,她是個拖累”。病愈無望,愛情無望,家庭無望,“她受不了這痛苦,她想早一點結果了她自己”。于是毫無掙扎地順應自然法則“一寸一寸地死去了”張愛玲花凋,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12頁。。明知掙扎也是枉然便作放棄的還有虞家茵,她一出場便帶來悲劇的氣氛:徘徊在繪有含淚女像的巨大廣告牌下,身著黑衣,眼睛里“露出一種執(zhí)著的悲苦的神氣。為什么眼睛里有這樣悲哀呢?她能夠經過多少事呢?可是悲哀會來的,會來的”。虞家茵的生活始終籠罩在她那個浪子兼無賴的父親的陰影之下,他總是在她最不愿見到的時候鬼影子一般地出現(xiàn),他是她命中真正的魔星。兼有夏太太母女阻隔于婚姻的幻夢與現(xiàn)實之間,注定虞家茵別無選擇,只能形單影只地遠離戀人張愛玲多少恨,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59頁。。虞家茵的愛情遭際雖然從表象看應了骨牌算命的預言,但實際上是有源可溯的。而白流蘇、范柳原的結局堪為不可理喻了。這一對精刮老到的男女,為了各自的算盤,殫精竭慮,男挑女逗,進行著一場機巧華美的調情游戲。經濟力量的懸殊,使白流蘇不得不委屈而又無奈地做了范柳原的情婦,被他把玩于掌心。眼見得婚嫁無望,正陷于泥淖里時,傾城大禍給她解了圍張愛玲傾城之戀,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76頁。。正像范柳原所感嘆的:“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墒俏覀兤f:‘我永遠和你在一起;我們一生一世都別離開?!孟裎覀冏龅昧酥魉频?!”“我們自己哪兒做得了主?”一個平凡的歸宿竟然是依靠險而又險的戰(zhàn)爭的力量得到的,這不能不說是對人的自主意識的徹底否定。

外向的現(xiàn)實固然是導致人物失敗與挫折的因素,但內向的現(xiàn)實(或曰人的內心)如情欲,也是造成悲劇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且“外來的苦難至少有客觀的原因可得詛咒、反抗、攻擊”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而個人為情欲所驅招致的禍害則無可托辭,失去了泄憤的目標。

早在中學時代,張愛玲的書評習作中就已表現(xiàn)出對人物心理開掘的重視,她稱賞莎菲女士的日記(丁玲著)中“細膩的心理描寫”張愛玲讀書報告三則,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委婉地批評同學張懷素所著若馨對華藍一角心理描寫的欠缺張愛玲(若馨)評,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在以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張愛玲身體力行,將心理分析運用于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借傳統(tǒng)化的小說故事,表達了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類似的關于人性的論述。

作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文化思潮之一,弗洛伊德主義自本世紀二十年代始即被我國心理學界、文化界和文學界逐步介紹和傳播。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是關于人類動機的研究,它認為人的一切行動都決定于潛意識的欲望;它把人的性本能當作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東西,賦予“性”以神圣廣大的力量。且不論精神分析學是否陷入反理性主義錯誤,是否泛性論,單就它對人類動機的理解、對人類原始欲望和沖動以及原欲最深層次的挖掘來看,已經很可以被新文學作家用作“投槍”,擲向封建禮教和假道學。由于幾千年封建傳統(tǒng)禁錮森嚴,弗洛伊德主義未能在中國扎下根,而主要是對知識階層特別是文學界產生了一些影響,這些知識分子大都直接或間接地受過西方文化的熏陶,張愛玲就是其中之一。她的散文私語和雙聲以及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心經、封鎖和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屢次出現(xiàn)“下意識”、“性心理”這些心理分析學的術語,晚年的散文談看書、談看書后記和憶胡適之中也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弗洛伊德”及其弟子“榮格”的大名。不僅如此,張愛玲還自覺運用心理分析法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并達到相當的心理深度。

精神分析學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影響大致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故事的虛構;二是人物性格的刻畫。

心經就是作者精心演繹的一個女兒愛戀父親的故事。許小寒對父親許峰儀由崇拜而傾慕,源自“七八年前”小女孩時期性的偏愛。她對父親的依戀完全發(fā)展為少女對男子的眷戀:過生日父親沒來一起吃飯,她便覺“悶得慌”,“豎起了耳朵”辨認電梯響聲,判斷父親是否回來了;一想到長大了就要和父親生疏了,便“撲簌簌落下兩行眼淚,將臉埋在他肩上”,“伸過一條手臂去兜住他的頸子”;臨睡前“待要走”,又向坐在沙發(fā)上的父親“彎下腰來,兩只手叩住峰儀的喉嚨,下頦擱在他頭上”,“過了半晌”方才去了;她要他“知道”她的心——“一生一世不打算離開”他,“不放棄”他。父親對小寒的愛憐也決非常態(tài)的親子之愛,甚至潛意識中騷動過亂倫的欲念,“隔著玻璃,峰儀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黃的圓圓的手臂,袍子是幻麗的花洋紗,朱漆似的紅底子上面印著青頭白臉的孩子,無數的孩子在他的指頭縫里蠕動。小寒——那可愛的大孩子,有著豐澤的,象牙黃的肉體的大孩子……”肉欲的想象令他不寒而栗,為逃避尷尬而危險的境地,許峰儀找了個女兒的替身——長相酷似小寒的段綾卿。終究是變相的父女之戀。

在正常的文明社會里,性的沖動都要受到克制或壓抑,不能肆無忌憚地要求滿足,特別像“戀母(父)情結”之類尤其大逆不道。當然,倘若一味為教養(yǎng)所誤,人們就可能不為己知地扼殺健康的情愛,如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靡麗笙和愫細,她們姐妹自幼接受的是寡母嚴苛的禁欲教育,“長期的被迫諱避性愛”,“色情的活動已與淫穢的意念牢牢結合”,令她們對“性”充滿了羞惡感,“成為精神上的性無能者”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愛情心理學,作家出版社,1986年2月。,她們視丈夫正常的性要求為禽獸之舉,使丈夫性欲求遭到強行壓抑,再受假道學的嘲弄乃至屈辱,終于精神崩潰,自殺身亡。人的“原欲”(Libido指“在性方面相當于饑餓的那種感覺”)如果遭受過分的壓抑,那么就像受阻的主流,只好溢向一邊干涸的旁道,產生“性變態(tài)”(或曰“性異?!保O嘁姎g中的伍太太便是個同性戀者。那一代的人因“沒機會跟異性戀愛”,故少女時代的伍太太戀上了表姊(后來的荀太太),并且“感情深厚持久”?!八葱乃龘磹鄣谋礞⒉束P隨鴉,代抱不平到恨不得紅杏出墻”,幾十年后“仍舊妒恨紹甫”——表姊的丈夫張愛玲表姨細姨及其他,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提起表姊的下嫁,她就十分氣憤:“你沒看見她從前眼睛多么亮,還有種調皮的神氣。一嫁過去眼睛都呆了。整個一個人呆了?!薄罢f著眼圈一紅,嗓子都硬了”。其神態(tài)概出自同性戀心理。導致伍太太同性戀的直接原因是沒有機會接觸男性談情說愛,但歸根結蒂是舊式教育造成的。

封建禁欲主義教育的惡果是,健康正常的愛情所需要的兩股感情之流——摯愛的情和肉感的“欲”無法匯合,而性變異卻俯拾即是。

張愛玲描摹的性變異除了性對象的變異(如伍太太的同性戀),還有性目的的變異,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中表現(xiàn)的“戀物癥”。佟振保留洋回國初期,借居同學的公寓,對同學性感魅人的妻子王嬌蕊產生了性的欲望,但開始時囿于道德的力量,努力自我克制,一時未得到滿足,“心里煩惱著”,對浴室里滿地亂滾的嬌蕊的頭發(fā)發(fā)生了興趣,他“蹲下地去,把瓷磚上的亂頭發(fā)一團團揀了起來,集成一嘟嚕。燙過的頭發(fā),梢子上發(fā)黃,相當的硬,像傳電的細鋼絲。他把它塞到褲袋里去,他的手停留在口袋里,只覺渾身燥熱”。發(fā)絲取代了性對象——王嬌蕊,暫時滿足了他的性饑渴。與此驚人相似的一幕是,王嬌蕊也像佟振保一樣,將性的欲望寄托在對性對象替代物的想象中:她“如此癡心地坐在他大衣之旁,讓衣服上的香煙味來籠罩著她,還不夠,索性點起他吸剩的香煙”,“看著它燒,緩緩燒到她手指上,燙著了手,她拋掉了,把手送到嘴跟前吹一吹,仿佛很滿意似的”。兩人的戀物傾向正是自我壓抑后性欲轉移的結果。當佟振保身上代表社會道德的“超我”擊敗了代表潛意識欲望的“本我”,迫使現(xiàn)實化了的“自我”迎娶白玫瑰為妻,他發(fā)現(xiàn)與“圣潔的妻”在一起顯然“原欲”不足,并無樂趣可言。本來,他的情欲在潛意識里仍舊依附于王嬌蕊。為了釋放久遭阻抗的欲情,他不惜耽溺于向不高貴的性對象——妓女尋求不合禮俗的(錯亂的)性滿足。

表現(xiàn)性欲對人的支配力量以及性欲因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囿限不能實現(xiàn)而導致的人的精神變異、性格扭曲,在金鎖記里達到了極致,“情欲的作用,很少像在這篇作品里那么重要”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小家碧玉曹七巧上嫁簪纓望族姜家,當上了殘廢二公子的正頭奶奶。雖說有了實現(xiàn)黃金夢的可能,但她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她所面對的,一方面是毫無生氣的丈夫的麻木之軀,一方面是不給她寸許自由的封建專制家庭,正常的情欲極度壓抑,只能以位移的方式宣泄:當著姑娘們說話,“一點忌諱也沒有”,姑娘們“饒是不懂,還臊得沒處躲”;想象小姑姜云澤思嫁,三天兩頭在老太太跟前搬嘴,攛掇其趕緊嫁女兒;借口人多房子小,揶揄取笑新婚的妯娌蘭仙……弄得人人討嫌,合家上下“都瞧不起她”。嘴上發(fā)泄雖能得到一時快慰,但遠遠不能滿足性的饑渴,于是使出麻油店活招牌的調情本領,與小叔子姜季澤眉來眼去,打情罵俏,得空便“身不由己”地挨近那心儀已久的健康男人的軀體??山緷勺杂兴拇蛩?,“玩盡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時的興致過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開,成天在面前,是個累贅。何況七巧的嘴這樣敞,脾氣這樣躁,如何瞞得了人?何況她的人緣這樣壞,上上下下誰肯代她包涵一點?她也許是豁出去了,鬧穿了也滿不在乎。他可是年紀輕輕的,憑什么要冒這個險?”七巧無法從姜季澤那里得到慰藉,情欲又一次遇挫?!氨灸艿挠庇肋h隨著挫折而高漲”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愛情心理學),作家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壓抑越甚,這股欲潮越要以反常的方式外泄。嚴重的性壓抑使七巧變得歇斯底里,瘋狂地尋求報復,乃至不擇對象,連自己的骨肉也不放過,心理扭曲到令人恐怖的地步。眼見兒子成了親,她深恐生命中唯一貫穿始終的男人被兒媳奪走,便懷著“母親戀人”的異乎常態(tài)的情感,從精神上折磨兒媳芝壽直至其抱病而亡。以后,扶了正不到一年的收房丫頭絹姑娘也因不堪忍受七巧的精神虐待,“吞了生鴉片自殺了”。兒子“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曹七巧自己沒有過幸福的婚戀,因此特別忌恨別人的戀情,女兒戀愛了,臉上“時時微笑著”,“七巧見了,不由得有氣”,她以“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扼死了女兒的愛情。徹底明白母親為人的女兒從此“斷了結婚的念頭”。情欲的久郁不泄變成一種鍥而不舍的報復心理,拖著曹七巧往自我毀滅的絕路上走,她無法控制自己,致使母性淪喪,親手毀了兒子女兒一生的幸福,不能自知地將身邊的人一個個拉來做了陪葬。

情欲是非理性的,一旦突破了理智的閥限,左右人的行動,人將變得無以自制。這一點在極端人物曹七巧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強烈,可以說登峰造極。其實,在其他不那么極端的人物身上,情欲一如既往地施展著它的魔法。

葛薇龍當初對喬琪喬心生好感不過因為他是“她所知道的唯一能夠抗拒梁太太魔力的人”,她可借他一解梁太太奪愛之恨。后來,她為他的風儀所吸引,真的愛上了他,如癡如醉,她“為了喬琪,已經完全喪失了自信心,她不能夠應付任何人。喬琪一天不愛她,她一天在他的勢力下。她明明知道喬琪不過是一個極普通的浪子,沒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他引起的她不可理喻的蠻暴的熱情”,但“她對愛認了輸”——實際上是向情欲低了頭。她黯然自嘲:跟妓女的區(qū)別是“她們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7頁。。佟振保初見火熱的王嬌蕊便在心中將她與自己的初戀情人玫瑰合二為一了,但理智提醒他“絕對不能認真哪!那是自找麻煩”。然而,“也許還是她的身子在作怪”,振保與嬌蕊的關系迅速升溫,“事情已經發(fā)展到不可救藥的階段。他一向以為自己是有分寸的,知道適可而止,然而事情自管自往前進行了?!彼謸醪蛔∨说恼T惑、挑逗,實質也是受制于情欲的結果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1頁。。

在解釋人物行為動機方面,張愛玲將筆端伸到了人物心理深層——潛意識,表達了與弗氏心理分析學部分一致的看法。

色·戒的女主角——大學生王佳芝受她一幫頗富愛國激情的同學的鼓動,主唱美人計,充當誘殺漢奸老易的香餌。作為“學校劇團的當家花旦”,王佳芝自有她一份漂亮女人的虛榮心,戀戀于“顧盼間光彩照人”的良好感覺,女間諜的角色又是那么具有神秘浪漫的吸引力,不能不說是她勇于擔當此角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更像一個已婚少奶奶,她不得不犧牲貞操。然而自我犧牲換來的不再是眾星捧月般的擁戴,而是同伴們鄙夷不屑的態(tài)度,連她最有好感的鄺裕民也不例外。王佳芝心中十分“懊悔”,甚至懷疑“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別具用心了”。正是基于這種自怨自憐的心理,在行刺漢奸的地點——珠寶店,王佳芝看著老易似乎是“溫柔憐惜的神氣”,竟忽然疑惑自己是否愛上了他,內心深處也一廂情愿地覺得“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瞬息的錯覺令她“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在那關鍵性“緊張得拉長到永恒的一剎那間”,她作出了致命的決定:放走老易。下意識的盲目性使她成了槍下之鬼。

由于潛意識的驅動而作出不可理喻的舉動,哪怕在張愛玲塑造得較完美的人物身上,亦難避免,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十八春中堅忍不拔、自強自立的顧曼禎嫁給坑了她一生的姐夫祝鴻才,固然有從死神手中奪回孩子的考慮,但是,“她究竟涉世未深”,見到祝鴻才可憐巴巴地面對姐姐曼璐的遺像懺悔,對“從前的事情”引咎自責,便覺得他這人倒還“不是完全沒有良心”?!八恢劳绞菤埍┑娜嗽绞乔优?,越是在得意的時候橫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點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憐的臉相。她對鴻才竟于憎恨中生出一絲憐憫”。事情并不止于此,“曼璐從前曾經一再地向她說,鴻才對她始終是非常敬愛,他總認為她是和任何女人都兩樣的,他只是一時神志不清做下犯罪的事情,也是因為愛她太厲害的緣故。像這一類的話,在一個女人聽來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沒有一個女人是例外。曼禎當時聽了雖然沒有什么反應,曼璐這些話終究并不是白說的”。無疑,這番投合女人心理的話觸及了女人的弱點——喜歡被男人愛戀,無形中將顧曼禎大大地向祝鴻才身邊推進了一步,成為二人締結婚姻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無怪后來顧曼禎向沈世鈞提到祝鴻才解放后偷渡臺灣,翻船而死時,“似乎她最覺得難過的就是她自動地嫁給鴻才這一點”:“論理(祝鴻才之死)我應該覺得快心,可是我后來想想,并不太恨他,倒是恨我自己。因為他根本就是那樣一個人;想著,還自以為是腦筋清楚的,怎么那個時候完全被感情支配了,像我為小孩犧牲自己,其實那種犧牲對誰也沒好處?!幌肫鹉菚r候的事情心里不由得就恨!”其中所謂“感情”恐怕不只是憐子之情,也有因為聽說戀人沈世鈞已經跟別人結婚而產生的“自暴自棄”的情緒,還有不便向人言的對祝鴻才的矛盾心理吧!

張愛玲用一個個故事的外殼,包裹著她感悟人生的內核:現(xiàn)實是不可理喻的,人處于外來的苦難和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的夾擊之中,內憂外患如影隨形,揮之不去,人因此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悲劇隨時降臨。故而張愛玲的小說中彌漫著濃郁的宿命氣息。就每一個人類個體來說,從呱呱墜地到離開人世,煩惱和痛苦就緊隨著他,相伴生命始終,歡笑僅僅是忘卻煩憂之后的苦中作樂,在張愛玲看來“生命即是麻煩”張愛玲論寫作,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90頁。。但是,張愛玲并未因此而墮入灰心、絕望的境地,而是采取了一種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態(tài)度:一方面感受到人類生存的悲劇性,另一方面正視現(xiàn)實,努力于“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去“發(fā)現(xiàn)珍貴的東西”張愛玲詩與胡說,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19頁。,像其他許多“受過教育的中國人”一樣“活著……不管有意義沒有,反正是活著的。我們怎樣處置自己,并沒多大關系,但是活得好一點是快樂的”張愛玲中國人的宗教,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97頁。。這一執(zhí)著的生存態(tài)度大約源自兩個因素:第一是對現(xiàn)實無可奈何的認同。張愛玲本是貴族后裔,富家千金,但是曾顯赫一時的家族并沒給她帶來什么榮耀;父母的婚姻悲劇又使她生活在一個乏愛的家庭。她自知無力改變這一切,剩下的只有無奈的認同和適應,否則,“怕麻煩,不如死了好”張愛玲論寫作,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90頁。。其次,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了悟和對未來的虛飄感導引其將生存的目標指向實在。生命已然,回天乏力;理想的將來“即使我們看得見的話,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那么,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求實,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安于命運,就是對個體所承載之苦痛的漠視,它可以省卻許多怨天尤人的煩惱,實現(xiàn)一種心理上的超越與精神自慰。

張愛玲的人生態(tài)度是實際的,她可以不避“字眼兒崇拜”之嫌,“先從一個俗氣的名字著手”,以“俗人”自居,理由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張愛玲必也正名乎,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8頁。,體現(xiàn)了對普通人平實生活的理解與認同。她的不少散文如我的天才夢、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道路以目、燼余錄、童言無忌、雙聲、中國的日夜、談吃與畫餅充饑、草爐餅等,擷取了日常瑣屑生活的題材,津津有味地談吃,論穿,說住,寫逛街、看戲,以審美的方式努力發(fā)掘凡俗生活潛藏的微小樂趣,細加咀嚼、品嘗,從中領略“生活的藝術”張愛玲天才夢,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87頁。。張愛玲也借小說中人表達對平頭百姓苦樂生活的欣賞。

殷實階層的夏宗豫第一次到寒苦女子虞家茵的獨居陋室,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恍惚的感覺”,“看到那些火爐飯鍋什么的,先不過覺得好玩,再一想,她這地方才像是有人在這里誠誠心心過日子的,不像他的家,等于小孩子玩的紅綠積木搭成的房子,一點人氣也沒有?!睆垚哿岫嗌俸?,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59頁。小人物的生活自有一番令富人羨慕的生趣呢。

張愛玲生活在“本來不是羅曼蒂克的”時代,深感亂世中人“要繼續(xù)活下去而且活得稱心,真是難,就像‘雙手擘開生死路’那樣的艱難巨大的事,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對物質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夠多一點明了與愛悅,也是應當的”。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既然生下來了,就得活下去。對于張愛玲,“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善,向來是打成一片的”,張愛玲私語,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7頁。她從不諱言“錢”,自稱“從小似乎我就很喜歡錢”,母親對錢的那種“一塵不染的態(tài)度很引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對面去。因此,一學會了‘拜金主義’這名詞,我就堅持我是拜金主義者。我喜歡錢,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小苦雖然經驗到一些,和人家真吃過苦的比起來實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錢的壞處,只知道錢的好處”。生平第一次賺到的幾塊錢稿費,被立刻用去買了唇膏,“對于我,錢就是錢,可以買到各種我所要的東西。”張愛玲童言無忌,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頁。她不能夠忘記小時候為討鋼琴教師的薪水,立在父親的煙鋪前,許久得不到回答的窘態(tài),更難以忘懷三天兩天伸手向窘境中的母親要錢,怎樣一點點地毀了她對母親的羅曼蒂克的愛,她因之愿意享受自給的快樂,“用別人的錢,即使是父母的遺產,也不如用自己賺來的錢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碧K青、張愛玲對談記——關于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提到“貧窮”,張愛玲不由想起剛逃離父親家不久,舅母意欲找點兒表姐們的舊衣服接濟她當時她產生的做窮親戚的感覺;想起投奔母親與姑姑家曾經有過的困苦情形,自感經濟上的一度困窘“于我也是好的”,雖然“不太嚴重”,但“多少總受了點傷”,能夠“使我生活得比較切實,有個寫實的底子;使我對于眼前所有格外知道愛惜”,并且“非常明顯地有著世俗的進取心,對于錢,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所謂“世俗的進取心”,不外乎或“名”或“利”的追求。就張愛玲而言,二者兼而有之,既有精神上的追求,如少女時代便立下宏愿“中學畢業(yè)后到英國去讀大學”;“學畫卡通影片,盡量把中國畫的作風介紹到美國去”;渴望早早出名,“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同時也決不放棄物質上的追求,如“要穿最別致的衣服,周游世界”;要“有自己的房子,過一種干脆利落的生活?!睆垚哿崴秸Z,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7頁。其中,對物質生活的愛悅,滲入了作者切實的身世之感。推己及人,張愛玲取物質利益之視角,對女子婚嫁百態(tài)作了番細細的掃描、探究。

作為一個早年即品嘗過生存的難堪滋味,以后又以賣文為生的作家,更出于女人對女人的理解,張愛玲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非常關注婦女的生存命運。這種關注,不是止于浮面的描摹,而是鞭辟入里的徹悟。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得益于“在英美的思想空氣里面長大”張愛玲雙聲,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33頁。而養(yǎng)成的求新覓異的發(fā)散性思維方式。從張愛玲的婦女命運透視鏡里,我們觀察到: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或社會底層女人,無不為自身的生存而苦苦掙扎。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施于婦女的壓迫較男子更多,如受夫權支配,且經濟上毫無地位,婦女被男子手中的經濟桎梏緊緊扼制著,喘不過氣來,只能屈從于男子,通常是通過謀婚來謀生。

葛薇龍的姑媽為了走出“破落戶”娘家的困境,實現(xiàn)經濟上的翻身,“自甘下賤,敗壞門風”,不惜嫁給富商做小。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7頁。離婚后寄居娘家的白流蘇,手中一點錢被哥哥們“盤來盤去盤光了”,就不再見容于哥嫂。存心要走出家門,找點兒事做,談何容易?舊式淑女教育早已將白流蘇們造就成了“沒念過兩句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過時貨,“還是找個人是真的”。幸而白流蘇察覺富家子弟范柳原對自己有興趣,便懷著賭徒的勇氣,以殘存的近三十歲的青春作賭注,放出機巧的手段,開始了與范柳原的周旋。然而,視女人為腳下泥土的范柳原豈肯輕允婚姻大事?無奈中,出于“經濟上的安全”的考慮,白流蘇墮落為他的情婦。要不是一場傾城大禍,白流蘇怕也只能繼續(xù)扮演情婦的角色了。張愛玲傾城之戀,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76頁。敦鳳守寡多年后嫁了米先生,她對舅母坦言:“我是完全為了生活……要是為了要男人,也不會嫁給米先生了。”她疼惜著米先生“還不都是為了錢”?“經過了婚姻的冒險,又回到了可靠的人的手中”,她得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婚姻保障。張愛玲留情,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頁?!案呱腥逝鼻裼袂寰鸵黾蘖?,夫家是新近“發(fā)跡”的有錢戶,而自家卻是“凋落的大戶”,從銀錢上講,邱玉清得到了一樁令她滿意的婚姻——攀附了富裕之家,連她未來的兩個小姑婁家姐妹都覺得“玉清哪一點配得上我們大哥?玉清那些親戚,更惹不得,一個比一個窮”!可是,她要“非常小心地不使她自己露出高興的神氣”。邱玉清把家里湊給她的五萬元陪嫁款“統(tǒng)統(tǒng)花在自己身上”,“看見什么買什么,來不及地買,心里有一種決撒的,悲涼的感覺”,因為“她認為一個女人一生就只有這一個任性的時候,不能不盡量使用她的權利”,“所以她的辦嫁妝的悲哀并不完全是裝出來的”。張愛玲鴻鸞禧,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5頁。像邱玉清那樣門第高貴的上等女人尚且因為經濟拮據要找靠山,小戶人家的女兒就更不必說了,段綾卿不就是被困厄的家境逼得猴急而宣稱“人盡可夫”嗎?張愛玲心經,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60頁。說起來,邱、段二人皆為識文斷字之女性,但經濟無著落,照樣得依附男人,哪怕你出洋留過學。王嬌蕊家里送她去英國讀書,目的“無非是為了嫁人,好挑個好的”。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1頁。說穿了,不過是“新娘學?!睆垚哿峄ǖ?,傳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的“課程”有所變動,女紅改作了高等教育,畢業(yè)后的去向依然是——嫁人,找個男人來依靠。白流蘇、邱玉清們幸而擁有雖食之無味,但去之可惜的淑女身份,可以權充謀愛、謀婚時的資格憑證(男人也樂于用女人的貴族身份來裝潢門面),若少了它,求愛謀生更加艱難。連環(huán)套中的霓喜因為是查無出處的下等養(yǎng)女,一輩子靠與男人同居討生活,欲求名份與經濟安全而不得,人財兩空,只好“投資在兒女身上,囤積了一點人力——最無人道的囤積”。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頁。

早在“五四”時代,人們還沉浸在為出走的娜拉們歡呼的興奮中,魯迅先生就敏銳地指出:“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地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魯迅娜拉走后怎樣,見魯迅全集第1卷,第160頁。在其愛情小說傷逝中,魯迅先生以文學形象說明了經濟對保障愛情的重要性。可惜的是,這個主題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作為都市女人的張愛玲,清醒地認識到了經濟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意義,她用如椽之筆以婚戀故事的形式,道盡了女性特別是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求生之艱辛。如果說前述作品中的白流蘇、段綾卿、霓喜們?yōu)榻疱X、物質計,與男人斗法、斗狠以求婚姻保障,解決生計問題,引起的是人們或鄙薄、或厭惡、或同情的感情,那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則讓多數人咬牙切齒了。人們驚詫她為了黃金出賣一生,不能容忍她在金錢重壓下人性扭曲以至母性泯滅,陷入瘋狂。然而作者是理智的,對她所“寫到的那些人,他們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夠原諒,有時候還有喜愛,就因為他們存在,他們是真的”,“因為是寫小說的人,我想這是我的本分,把人生的來龍去脈看得清楚。如果原先有憎惡的心,看明白之后,也只有哀矜”。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作者對七巧這個人物給予的是理解與哀憐——洞察了“來龍去脈”之后的理解與哀憐。小說前面部分并未將七巧描繪成嗜金如命之徒,例如,七巧雖然怨恨兄嫂“來一趟,就害得我把前因后果重新在心里過一過”,但臨別總是“金的銀的圓的扁的”諸樣私房“裝得滿滿的”送與他們,出手不可謂不大,緣何到了后面,七巧把錢看得像命一樣重?只需聽聽分家時她的一番哭訴:“……我們死掉的那個若是有能耐出去做兩任官,手頭活便些,我也樂得大方些,哪怕把從前(三爺在公賬上拖欠過巨)的舊賬一筆勾銷呢?可憐我們那一個病病哼哼一輩子,何嘗有過一文半文進賬,丟下我們孤兒寡婦,就指著這兩個死錢過活。我是個沒腳蟹,長白還不滿十四歲,往后的苦日子有得過呢!”毫無疑問,這筆遺產就是她一家活命的根本,怎怪她撒潑力爭!何況事實上姜家的分家計劃是欺負了孤兒寡婦。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十年后當三爺姜季澤平白無故地跑來向七巧傾訴衷腸時,她只在片刻間沉浸于“細細的喜悅”中,便幡然醒悟:這是個哄她拿錢的騙局!她突然“暴怒起來”,將三爺打出門去,求生的本能使她不得不時時警惕地守衛(wèi)著賴以生存的一點錢,并用它制服了最后的一點愛情。但是,從此以后七巧變得“失魂落魄”。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認定只有攥在手中的錢是真的。即便如此,哥嫂每次來探望她,雖說“末了永遠是給她絮叨得站不住腳,然而臨走的時候她也沒有少給他們東西”。設想一下,倘若曹七巧能夠掙錢自養(yǎng),她何至于為了幾個錢而“賣掉她的一生”?

正是因為在封建統(tǒng)治下對女子的歧視造成她們所受的教育“完全是應付人的學識”,僅有的一點本領也只夠“持家”,張愛玲傾城之戀,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76頁。而沒有能力在社會上立足;社會也絕少給她們提供就業(yè)的機會,經濟地位的全無,迫使女子不得不仰男人之鼻息,不得不圍著經濟杠桿打轉。張愛玲對女性種種生存方式的描摹,最終指向實實在在的物質生活,并揭示了她們的生存困境所由生成的社會原因。

作家選擇什么作為表現(xiàn)對象,本身帶有一定的傾向性,雖然張愛玲認為“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惟有臨摹”;張愛玲傳奇再版的話,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56頁。主張“讓故事自身給它所能給的”。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頁。但她畢竟承認寫作是“發(fā)表意見”。張愛玲論寫作,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90頁。作者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女人,在她們身上,折射出作家對女性問題的思考。

張愛玲的女性意識可以說從童年時就已萌芽。小時候照看弟弟的女傭張干經常散布“重男輕女的論調”,使張愛玲“不能忍耐”,常與之爭論,“張干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問題,我要銳意圖強,務必要勝過我弟弟”。張愛玲私語,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7頁。如果說年幼的張愛玲是出于負氣而想到男女平等問題,那么她在十六歲的習作霸王別姬中就將較為清醒的獨立的女性意識移植到了虞姬這個人物身上,借虞姬來探討女性的處境。“虞姬是霸王身背后的一個蒼白的忠心的女人。霸王果然一統(tǒng)天下,她即使做了貴妃,前途也未可樂觀?,F(xiàn)在,他是她的太陽,她是月亮,反射他的光。他若有了三宮六院,便有無數的流星飛入他們的天宇?!睆垚哿岽娓澹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03頁。于是“她開始想起她個人的事來了。她懷疑她這樣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標究竟是什么”。虞姬的懷疑,也就是作者對女子依附于男人之處境的質疑。虞姬在對未來可哀命運的想象中一刀結果了自己,作者卻沒有停止關于女性問題的思索。張愛玲不似有些激烈的女性,一味地譴責“男子如何不公平,如何欺凌女子——這柔脆的,感情豐富的動物,利用她的情感來拘禁她,逼迫她作玩物,在生存競爭上女子之所以占下風全是因為機會不均等”,因而“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她認為,如果“女人的缺點全是環(huán)境所致,然則近代和男子一般受了高等教育的女人何以常常使人失望,像她的祖母一樣地多心,鬧別扭呢?當然,幾千年的積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只消假以時日……可是把一切都怪在男子身上,也不是徹底的答復,似乎有不負責任的嫌疑”。她以獨到的清醒正視女性自身的弱點如“小性兒,矯情,作偽,眼光如豆,狐媚子”等;她也以驚世駭俗的勇氣打破女性神話,將大神勃朗中的“地母”還原為世間女人——且是個妓女,而“‘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洛神不過是個古裝美女,世俗所供的觀音不過是古裝美女赤了腳,半裸的高大肥碩的希臘石像不過是女運動家,金發(fā)的圣母不過是個俏奶媽,當眾喂了一千余年的奶”。張愛玲談女人,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68頁。張愛玲對女人的處境一方面哀其不幸,警醒地意識到男權中心社會強加于她們的“婦德”不過是“怎樣在一個多妻主義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義”;張愛玲借銀燈,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79頁。另一方面怒其不爭,“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使人“悲愴”。張愛玲有女同車,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5頁。就如何改變女子的處境而言,張愛玲采取的是不走極端的務實立場,她“一點也不羨慕”那種“一切事情都由女人來做”的所謂“女權”,蘇青、張愛玲對談記——關于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也“不喜歡男性化的女人”,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而是認同女子的性別角色,不舍得放棄“女人的傳統(tǒng)的權利”,即“用丈夫的錢,如果愛他的話……是一種快樂,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飯,穿他的衣服”。這其實是一種感情依托,因為其前提是婦女有自己的職業(yè),并不靠男人養(yǎng)活。作者“主張女子應當到社會上去”,以為“婦女職業(yè)不是應該不應該的問題了。生活程度漲得這樣高,多數的男人都不能賺到足夠的錢養(yǎng)家,婦女要完全回到廚房里去,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多少就需要一點副業(yè),貼補家用”;再者,職業(yè)女性“在外面跑跑……和社會上接觸得多了,時時刻刻警醒著,對于服飾和待人接物的方法,自然要注意些,不說別的,單是談話資料也要多些,有興趣些”。當然,考慮到“職業(yè)婦女同時還要持家,所以,如果她只能做比較輕的工作,賺的錢比男人少也不能看不起她,說男女沒有同等能力,男女平等無望那樣的話”。蘇青、張愛玲對談記——關于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沒有好高騖遠,沒有自輕自賤,句句落實,注重的是女性的自處之道。張愛玲不僅親身實踐著婦女走出家庭,從業(yè)自救的主張,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張愛玲童言無忌,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頁。而且把力爭做職業(yè)婦女作為女子改變處境、就近求得平安的希望寄托在了筆下人物身上。

式微家族的匡瀠珠“對于這個家族的煊赫的過去,身份地位,種種禁忌,本來只有討厭”,她瞞著講身份的祖母,溜出家門,找工作自食其力。雖談不上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崇高的追求,但沒落貴族小姐走出閨房,外出謀事,本身就是個創(chuàng)舉。她之所以敢于一個大嘴巴把浪子毛耀球掄到一邊與之決裂,某種程度上講,代表了一種建立在物質基礎(具體說是工錢)上的人格獨立,她不必像與毛耀球姘居的舞女那樣,單以身體悅人,心驚膽戰(zhàn)地隨時下死勁去抓住男人。張愛玲創(chuàng)世紀,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92頁。平凡女子虞家茵以其溫婉善良以及踏實素樸的生活味兒贏得了男子的愛慕,盡管愛情的結局不免凄涼,可是她所經歷的因自謀生路而獲得愛情的過程,客觀上不能不說是對傳統(tǒng)女性以愛為職業(yè),為謀生而謀愛的一種逆反,這一進步同樣是以女子的經濟獨立為支撐的。張愛玲多少恨,郁金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59頁。與虞家茵相比,顧曼禎的生活態(tài)度似更積極一些。面對磨難,韌性極強,不僅自養(yǎng),而且還肩負著養(yǎng)活一家三代七口的重擔。重負之下而能毫無怨意,安之若素,充滿朝氣;遭姐姐、姐夫合謀陷害之大劫而能頑強掙扎,說她是生活的強者恐怕不算過分。張愛玲半生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頁。

無論是對凡俗生活的認同,還是對女子婚戀的終極目的之反思以及對女性生存命運的關注,張愛玲都表現(xiàn)出極其鮮明而篤定的務實精神。

不可否認,作者求實的人生態(tài)度自有它積極的一面,尤其是關于婦女問題的見解獨到而且深刻,女子自立自救的主張亦不失為擺脫男子控制的一條切實可行之道。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注意到這種務實態(tài)度不免流俗和世故的另一面。

眾所周知,張愛玲雖為貴族苗裔,但自幼目睹的是家族摧枯拉朽似的頹敗,往日的繁華已如大江東逝,只在意識深處風光再現(xiàn)。她十二三歲起嗜讀紅樓夢,張愛玲憶胡適之,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成名后大穿特穿復古風味的炫人奇裝,在其貴族血統(tǒng)遭潘柳黛鄙夷、譏諷之后以斷交作為回敬。胡辛張愛玲傳,作家出版社,1996年5月,第233頁。凡此種種,無不暗示了她心底里對貴族生活的眷戀與對貴族身份的看重。盡管她對小說里頻繁出現(xiàn)的“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張愛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頁。存在的諸般缺點如“沒出息,不干凈,不愉快”等“都能夠原諒”,并且也口口聲聲自稱“小市民”,張愛玲童言無忌,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頁??墒窃谌粘I钪?,她又絕對不愿跟他們“混在一起”。張愛玲我看蘇青,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44頁。顯然,作者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對小說人物表示理解、“哀矜”,并非真正自視為“小市民”的一員,或許潛意識里根本不允許自己丟棄味同雞肋的貴族身份。由是,張愛玲已是不能免俗了。

由于從小生活在一個婚姻不幸的家庭,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母之愛,張愛玲似乎不大懂得怎樣去愛別人,或許是不大懂得如何表達愛。長期的精神壓抑養(yǎng)成了自我封閉的異常性格,只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才“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張愛玲天才夢,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87頁。哀傷、冷酷的生命體驗使她對世事充滿疑忌,對人性惡過分敏感。在其作品中,我們感受更多的是親情的無情,對母愛偏執(zhí)的否定和冷漠、自私的人性。其實,作家表現(xiàn)人性的不高尚,不僅是借小說人物,也涉及她本人,如港戰(zhàn)后在臨時醫(yī)院做看護的張愛玲們,竟能置傷員痛苦的呻吟于不顧,坦然地燒牛奶、嘗面包;病員的死亡令其“歡欣鼓舞”,而理由是恨他們在那里受磨難!對此,有人認為作者暴露自身的冷漠和自私,是反證了她人性的光輝面;也有人認為作家本人就是冷漠、自私的。

張愛玲心底里是世故的,她諳達“為人在世,總得戴個假面具”,張愛玲談女人,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68頁。不睦家庭早早教會了她察顏觀色,幾歲時便會乖巧地敷衍父親的姨太太。張愛玲私語,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27頁。環(huán)境造就的那一份世故在其創(chuàng)作中也有所反映。張愛玲雖然自稱永遠立于一切潮流之外,張愛玲憶胡適之,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然而,她深知“你不管政治,政治要找上你”,張愛玲半生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為就近求得平安,她可以向潮流妥協(xié)。原本對左派“本能的起反感”、張愛玲憶胡適之,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對改朝換代只有恐懼、深感與新社會格格不入的她,居然在新中國建立伊始發(fā)表的十八春和小艾中很意思地加進了歌頌新社會的政治佐料,而在墨跡甫干,移居香港后卻又大唱反調,寫出反共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張愛玲憶胡適之,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足見其城府之深。

總而言之,張愛玲務實的生存態(tài)度瑕瑜互見,消極面雖可理解,然不能無視,因為畢竟存在。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傳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2]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3]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4]余斌張愛玲傳,海南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5]胡辛張愛玲傳,作家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6]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1984年11月第1版。

[7]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愛情心理學,作家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8]迅雨論張愛玲的小說,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4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9]唐文標私語張愛玲,我永遠年輕:唐文標紀念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年12月第1版。

[10]于青論傳奇,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3期。

[11]萬燕論張愛玲對其小說人物的精神俯視,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第5期。

[12]陳子善編校張愛玲集六卷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

[13]宋家宏張愛玲的“失落者”心態(tài)及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1988年第1期。

[14]張景華滬港洋場的“病丑狂孽”——張愛玲傳奇中人物的劣根性,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5期。

[15]錢振綱婚戀現(xiàn)象的現(xiàn)代審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2期。

[16]趙順宏張愛玲小說的錯位意識,華文文學1990年第2期。

[17]王淼龍、朱伯英試論張愛玲淪陷時期的傳奇小說,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4期。

[18]王嘉良張愛玲小說:貴族藝術的平民化表現(xiàn),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19]陳宏時代棄女的精神失落和心理變態(tài)——論凌叔華、張愛玲的“閨秀文學”,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第6期。

[20]劉思謙張愛玲:走出女性神話,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3期。

[21]陳興三仙姑與曹七巧人物形象辨析,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2期。

[22]謝泳張愛玲小說中的“月亮”——讀張愛玲小說札記,名作欣賞1994期第2期。

[23]姚玳玫紅玫瑰與白玫瑰二題,名作欣賞1998年第3期。

[24]陳思和張愛玲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都市文學,文匯報1995年第9期。

[25]馬以鑫張愛玲的神秘意味及其對臺灣文學的影響,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6期。

[26]余凌張愛玲的感性世界——析流言,讀書1991年第7期。

[27]丁容娟試論張愛玲四十年代散文的創(chuàng)作基調,浙江學刊1993年第3期。

[28]魯迅娜拉走后怎樣,魯迅全集第1卷。

[29]張愛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2月。

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猜你喜歡